近年來,受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民營經濟發展正處在十字關口。據國家數據局統計顯示,2022年至2024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連續三年無增長,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下降到50%,已降至2012年公布民間投資數據以來的最低點,影響了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近年來,民營經濟資金周轉效率持續下降,全國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由2020年的40多天上升至2024年的近70天,民企流動性風險加劇。企業破產案件數量由2020年4萬余起激增至2024年超過10萬起,其中2024年企業重整逾5萬戶,民企占比超過90%。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副會長、全聯并購公會常務會長、中聯資產評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樹奎表示,當前化解民營經濟系統風險,激活民營經濟發展活力,促進民營經濟可持續、健康與高質量發展,是防范經濟結構失衡必要舉措,是鞏固改革開放成果、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穩健運行的重要保障。為此,范樹奎提出以下建議:
1、完善民營經濟風險化解機制,鼓勵用好用活重整工具,賦能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重整是助力企業實現再生、有效挽救社會生產力的重要風險化解工具,但因程序時間長、成本高,在企業破產案件中運用占比較低。建議圍繞企業重整這一市場化法治化工具特性,完善民營經濟風險化解機制,促進更多民營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通過重整獲得再生之機。一是試點上市公司重整流程與信息共享機制,探索政府、法院、證監會三方同步聯動,系統上下互動、組織專班指導,減少重復報送。二是提升重整審批包容度,前置條件在過程中完成,滿足最后審批或備案,給予企業更多重整機會。三是研究企業重整標準化材料與電子申報系統,統一文件制式,借助數字科技工具,輔助審查與風險把控,縮短流轉時間。
2、建立民營經濟流動性風險長效保障機制,提升民營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受市場環境和企業經營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民企賬期加長、回款拖延,政府、企業間拖欠“連環賬”問題凸顯,流動性風險加大。建議建立民營經濟流動性風險長效保障機制,國家清欠計劃實施要根據行業、賬期特點,優先向保民生、高端技術等重點民營經濟領域予以清欠;中央財政督促各級財政對民企拖欠進行清償;設置拖欠企業監管系統,試點以應收賬款證券化、專項貸等方式加速資金流轉。
3、賦予民營經濟創新發展主體地位,融入國家整體創新體系,釋放民營經濟創新活力
民營經濟創新發展仍面臨科技創新資源獲取受限、高端人才引進缺乏競爭優勢等問題。建議將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融入到國家整體創新體系,賦予民營企業主體地位。允許民營企業成為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牽頭人、關鍵技術攻關帶頭人,設立專門面向科技型民營企業的科研資助項目,通過專項財政直接補貼、延伸稅收優惠支持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重視科技型企業家培養和高端人才引進、保留及培育,加強人才培訓資金支持,優化科技型企業家個人稅收政策,賦予科技型企業家社會身份,樹立優秀企業家典范,弘揚企業家精神,提振民企信心干勁。
4、建立民營經濟統計體系機制,為政策制定、經濟分析和精準扶持提供真實數據基礎
當前我國民營經濟運行特征有“56789”的形象描述,但民營經濟國家權威統計數據相對較少,也存在一些不準、不全、不及時的問題。建議民營經濟主管部門牽頭,解決民營經濟數據分散在多個部門、缺乏統一歸口管理的問題。統計指標要全面聚焦民營企業,將中小微民企納入統計范圍。建立國家級民營經濟統計體系,形成統一數據庫,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加強數據公開與共享。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AI技術,建立民營經濟動態監測體系,強化跟蹤與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