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16日至25日在京展出。18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賈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呂曉戈、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非航空民品部副部長馬學文,向媒體記者介紹了參展情況和軍民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曾經“高大上”的航天航空技術,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
賈可:國民經濟20個門類中 航天高科技成果轉化門類達18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2014年營業收入超過1680億元,其中民用產業986.4億元。展覽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抓總研制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高分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航天重大工程,以及通信衛星、風云三號衛星、50噸液氫液氧發動機、直徑2米分段式固體助推發動機等展品集體展出,備受矚目。
“以北斗導航系統的應用為例,不僅滿足我國交通運輸、漁業、林業、電信、水利等行業需求,而且支撐起我國衛星導航產業鏈,推動導航衛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應用。”賈可說,“國民經濟目前20個門類中,我們集團公司航天高技術涉及的科技成果轉化門類達到18個,為促進國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國民經濟科技含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呂曉戈:“硬漢”也會干“細活” 軍工企業研發民品也是“大咖”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攜“航天云網”等用40余項展品重磅“亮相”,涉及信息安全、高端裝備、公共安全、大型活動安保、智慧城市、應急救援等多個領域。
航天科工打造的以云制造服務為核心,以資源共享、能力協同為目標的產業化創新服務平臺——“航天云網”今年6月正式上線運行。截至目前,已吸引2萬余家企業用戶、覆蓋全國30個省(區、市)。此外,被譽為中國新稅制“生命線”的防偽稅控系統和3000馬力大功率液力變速器分獲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產業先鋒獎和技術創新獎。
“在抗震搶險的一線、在反恐維穩的戰場,在刑偵禁毒的山區……海鷹無人機猶如一個個空中智能機器人,以‘無人機+’捍衛著國家安全。它可以24小時全天候實施監控,可抗擊大風沙,目前已成功應用于國土測繪、警用巡邏、應急救援、農林植保等眾多行業領域。”呂曉戈說。
馬學文:“十二五”期間民機機隊數量翻番 年均增長27%
中航工業同樣以強大陣容亮相展會,展品涉及民用飛機、車輛及零部件、電子信息、智能產品、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與新材料等六大“技術同源、產業同根”的民用產業。
11項展品組成強大飛機方陣,全方位展示中航工業在大型客機、直升機、通用飛機、無人機、航空發動機、飛行模擬器等民機領域的研制實力。AC311和小鷹500兩型真機在室外展區展示。AC312、新舟700、新舟60、AG600、運12F、鷂鷹無人機以模型形式出現在室內展區。兩軸全向飛行模擬器可以全方位、無死角模擬飛機的各個姿態,同時加入了空戰元素和聯網對抗機制,讓觀眾切身感受飛行的樂趣。
“為體現中國直升機安全、低成本、可信賴的品牌形象,集團創建AC系列國產民用直升機品牌。AC系列全面遵守最新適航安全性設計標準,自主研制了AC313、AC312、AC311、AC301等民機,市場銷售初見成效。在‘十二五’期間國內民機機隊數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長率達27%。”馬學文說。
在車輛及零部件展區,最引人注目的是愛維客電動中巴。整車最大重量7.5噸,最大載客人數23人。標準充電時間4小時,快速充電只需1小時,一次充滿電可續航310公里以上,壽命達8年。記者在電子信息展區看到,天馬液晶已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穿戴、車載顯示、醫療顯示、工業控制、航空顯示和智能家居等眾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