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網訊)2015年7月25日20時29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兩顆北斗導航衛星,此次發射對北斗系統的全球組網建設有哪些重要意義?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國際合作和應用推廣領域取得了哪些進展?帶著這些疑問,北斗網記者(以下簡稱“記者”)專訪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以下簡稱“楊總”)。
記者:繼今年3月底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后,時隔不到四個月,我國再次成功發射了兩顆北斗導航衛星,您能否介紹一下此次發射對于北斗系統建設的重要意義?
楊總:此次發射的兩顆衛星,是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也是北斗系統的第18、19顆衛星,衛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北斗系統全球化征程又邁出堅實的一步。一是首次實現“一箭雙星”直接入軌發射,為后續采取此種發射技術,加快北斗系統全球組網奠定基礎;二是首次發射新一代中圓軌道衛星,作為北斗系統全球組網的主要衛星,該星采用全新導航衛星專用平臺,衛星性能有較大提升,具備全球運行服務能力;三是首次開展星間鏈路組網試驗,將與今年3月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實現星間互聯互通,共同開展全球組網試驗驗證工作。此次雙星成功發射,對于確保北斗系統全球組網順利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目前,北斗系統建設穩步推進,北斗系統應用呈現良好態勢,國家有關部門、行業及各省市都在積極推動北斗系統應用推廣與產業化,能否請您談一下,北斗系統應用推廣的有關情況?
楊總:衛星導航系統的生命力在于應用,應用和效益是北斗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經過多年的不斷努力,北斗系統應用推廣與產業化取得了階段性突破。一是構建產業發展基礎,形成包括基礎產品、應用終端、運行服務等較為完整的北斗產業鏈,國產自主北斗芯片累計銷量超過800萬;二是完成初期市場培育,應用領域正從交通、氣象、減災等行業應用拓展到車載導航、智能手機等大眾應用;三是制訂完善產業政策,國家已發布《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等若干政策法規文件,從國家層面對衛星導航產業發展進行總體部署;四是產業規模持續提升,伴隨國內衛星導航企業的快速發展,有望實現“十二五”末衛星導航產值1500億目標;五是打造應用特色優勢,加快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建設,為我國提供廣域米級/分米級、區域厘米級實時定位服務。可以說,北斗應用的春天已經到來,北斗系統正在步入千家萬戶。
記者:“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是北斗系統的發展理念,作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請您談一下北斗系統在實現國際化、加快“走出去”的過程中都開展了哪些工作?
楊總:北斗系統是世界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國際化、全球化既是北斗系統的本質屬性,也是北斗系統的發展目標。當前,國家正在積極實施“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為北斗系統加速國際化進程、加快“走出去”步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穩步推動北斗系統走出去,近年來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廣泛開展系統間合作,同美GPS、俄格洛納斯、歐伽利略系統開展兼容與互操作等衛星導航領域合作,中美聯合發布了合作聲明,中俄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及北斗與格洛納斯系統兼容與互操作聯合聲明,中歐完成北斗與伽利略系統頻率協調。二是深度參與國際組織,作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積極參加和支持聯合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ICG)工作,持續面向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開展衛星導航國際教育培訓,倡導和推動國際衛星導航系統監測與評估合作,為全球用戶提供各大衛星導航系統運行服務信息。三是積極融入國際標準,推動北斗系統進入國際民航(ICAO)、國際海事(IMO)、移動通信(3GPP)等國際組織相關標準,北斗系統已成為第三個被國際海事組織認可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取得國際海事應用合法地位,被國際民航組織認可為核心星座并啟動相關標準編制工作,預計今年年底前可成為國際移動通信標準支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是大力推進國際應用,一方面舉行“北斗行”海外推廣活動,開展北斗/GNSS應用演示和體驗,讓世界了解和感受北斗系統特色與優勢;另一方面率先在巴基斯坦、泰國等中國周邊國家,結合當地需求務實開展北斗應用,積極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北斗系統作為空間信息基礎設施,來自中國,服務全球,是中國向世界提供的一種高科技、高質量的應用服務。隨著北斗系統全球組網的快速推進,將會有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享受到來自中國北斗系統的高精度衛星導航服務,服務全球、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