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初樣星。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供圖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載荷平臺設計圖。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供圖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該院承擔研制、生產工作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取得重要進展,由四層粒子探測器組成的科學探測有效載荷日前聯試成功,順利交付衛星總體,為今年年底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奠定了基礎。
這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十二五”首發星,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衛星之一,通過高空間分辨、寬能譜段觀測高能電子和伽瑪射線尋找和研究暗物質粒子,同時將在宇宙射線起源和伽瑪射線天文學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暗物質是宇宙中由萬有引力效應明確證實其存在,但卻沒有通過電磁波被直接觀測到的物質,長久以來是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暗物質和暗能量更被認為是籠罩在21世紀物理學的兩朵新“烏云”,圍繞“兩暗”(暗物質、暗能量)的探測和研究將會在基礎科學前沿帶來新的重大突破。
據介紹,我國這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迄今為止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空間探測器,超過國際上所有同類探測器。此次交付的科學載荷,曾分別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兩次在位于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中心(CERN)完成了光子/電子和重離子束流定標實驗,載荷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記者還從中科院了解到,除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外,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系列衛星工程近期還將陸續發射三顆衛星,分別是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和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