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首屆中國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召開
在“軍民融合”今年首度被提升為中國國家戰略之后,軍工企業市場化和資本化步伐開始大踏步向前。
10月30日,在首屆中國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透露,該集團公司將把快舟運載火箭與發射系統提升到商業級水平,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靈活、方便、快速、經濟的衛星發射服務。
快舟十一號火箭可實現無依托發射
計劃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進行首飛的快舟十一號火箭,“控制成本是主要追求目標。”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空間工程部部長張鏑在論壇期間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在運載能力上,7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該型火箭能夠達到1噸。這樣一來,我們的目標是,將每公斤的發射費用控制在1萬美元以內,這在國際上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
作為在商業航天產業領域的初步嘗試,2013年和2014年,航天科工分別發射了快舟一號和快舟二號2顆對地觀測試驗衛星,開創了中國用固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的先河。
此次快舟十一號也是固體運載火箭,可實現快速發射,“對于發射場的要求比較低,試圖做到無依托發射?!睆堢C介紹說,如此一來,發射場的費用也能省掉很大一筆,全周期的費用非常低廉。
中國科工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總設計師梁紀秋在論壇的發言中透露,目前,快舟十一號上已經有些搭載,但仍有空間,可提供服務?!耙驗槭鞘罪w,是以火箭試驗為主要目標,所以搭載的費用會比較低廉?!睆堢C說。
“商業航天產業蘊含巨大的商業價值?!敝袊教炜乒ぜ瘓F公司董事長高紅衛在演講中說,并給到場嘉賓算了一筆賬,商業航天領域每投入1美元,可拉動7-14美元的回報。2014年全球航天產業經濟總量約3300億美元,其中76%為商業航天的產出,全球航天產業帶動產生了數萬億美元的收入。
但航天產業的高門檻和高風險同樣不可忽視。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空間工程總體部副主任貝超在演講中提出,要不斷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商業航天項目的成本,并控制意外事故的風險。
一些軍用數據未來將更為開放
談及航天技術的軍用性及國家安全考量,北京航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倪金生告訴澎湃新聞,商業航天的發展得到軍隊的支持已經沒有障礙,國防科工局和總裝電子信息基礎部的代表在論壇期間不斷發聲,對商業項目態度積極。
“(軍民融合)換一個詞來描述就是軍隊采購,總裝備部的首長已經很明確,后續階段,軍隊不是自己造衛星和發射衛星,雖然還是需要的,但他們會大量采購商業衛星的數據。”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空間工程部部長張鏑告訴澎湃新聞說,“特別是一些完全商業化的衛星,政府未來不會再投資做,而是交給大量民營企業來做,政府只是采購服務,這是軍隊和政府對商業航天很大的支持,政府不做了,讓民間來做?!?br/>
倪金生從另一個角度提出,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軍用數據未來更為開放也是大勢所趨。他以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的開放程度為例介紹說,美歐近年來不斷放松對高分辨率遙感數據分發的限制,如美國目前將商業對地觀測衛星圖像分辨率限制降低到了0.25米,而我國目前仍然限制在2米。
由此帶來的一大后果是資源浪費?!懊髅魑覀冏约旱能姺接羞@些數據,但一些商業公司還是得向國外購買相關數據?!蹦呓鹕嬖V記者說。
就在論壇當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對外公布,將于2022年左右建成一個“16+4+4+X”,即由16顆0.5米分辨率光學衛星、4顆高端光學衛星、4顆微波衛星以及多顆視頻高光譜等微小衛星組成的0.5米級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系統,并將于2016年年底前執行首次發射。
中國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以“科學創新、轉型思變,探尋我國商業航天發展路線”為主題,來自國家有關部委、軍隊和地方政府,航天、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相關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共計140余家單位、近400余位領導和專家匯聚一堂。
論壇由武漢市人民政府、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基金會、中國宇航學會聯合主辦,得到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工信部、國務院國資委、國防科工局、總裝電子信息基礎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等部門的支持。
在中國衛星全球服務聯盟秘書長吳曉梅看來,此次論壇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開始迎來“商用時代”。她認為,這是中國航天轉型發展,探索商業航天路徑的一次重要會議,具有里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