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訊,這是令中國航天人悲喜交加的一周。悲的是,周一剛剛送別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的梁思禮院士;喜的是,周日就將迎來首個“中國航天日”。
“嫦娥四號”飛行器的研制和發射任務,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火星探測器
送別梁思禮院士之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顧問、曾任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的77歲中科院院士劉竹生,用顫抖的雙手寫下了最想對梁老總說的話:“下輩子我們還一起搞航天”,他寄希望于年輕人的繼承航天事業,發揚航天精神。
航天日到來之際,記者走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對外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該院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首任院長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先生。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顆商業出口衛星都誕生在五院。
這里不僅有輝煌的過去,更有令人振奮的明天。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將在這里全面推進。劉竹生等老一輩航天的夙愿將一一實現。
深空探測
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2016年,航天五院將完成研制并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
2017年,將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驗證空間站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
2017年,將完成“嫦娥五號”飛行器的研制和發射任務,確保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屆時我國將成為全球第三個自主掌握月球探測返回技術的國家。
2018年前后,航天五院將完成研制并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的重要起點。隨后發射兩個實驗艙與“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交會對接。
2018年,航天五院將完成“嫦娥四號”飛行器的研制和發射任務,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同時還會發射一顆位于地月引力平衡點(拉格朗日L2點)對地對月的中繼通信衛星,對人類完善月球檔案資料具有重要意義。
2022年前后,將完成中國的空間站建設,成為繼國際空間站(超期服役)、和平號空間站(已退役)之后的全世界第三個在軌組裝的空間站。預計到2024年,隨著國際空間站的退役,中國將成為唯一在太空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2022年前后,完成并發射“巡天號”光學艙,功能上類似“哈勃”太空望遠鏡。
后續,航天五院將積極推動載人探月工程的論證與立項工作。
北斗衛星建成全球組網系統
“十三五”期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要研制發射4顆北斗二號區域組網備份星,同時計劃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二號全球組網系統,形成為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服務的能力,推動衛星導航技術與產業的發展。
對地觀測
高分5顆衛星升空
研制發射“高分六號”、“高分七號”等5顆衛星,全面完成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建設,實現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和高光譜分辨率的觀測。
民用空間
基礎設施體系建成
基本建成技術先進、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實現40顆左右遙感衛星、25顆左右通信廣播衛星在軌穩定運行,提供空間信息服務,支撐社會經濟發展。
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
“十三五”期間,航天五院將重點圍繞空間天文與物理科學研究需求,發展空間天文衛星等航天器,實現對宇宙空間高靈敏觀察。2016年,將發射我國首顆空間天文衛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和X射線脈沖導航衛星。通過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可獲取空間天文原始觀測數據,使我國天文學在高能天體物理領域實現地面觀測到天地聯合觀測的跨越式發展,進入國際先進行列;X射線脈沖導航衛星將顛覆現有時空基準體系,建立大尺度時空基準。
中國航天的三大里程碑及國家重大工程宇航任務
三大里程碑
東方紅一號:由航天五院研制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開創了中國航天新紀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神舟五號:由航天五院研制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于2003年10月15日搭載航天員楊利偉首次飛天,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使我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嫦娥一號:由航天五院研制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發射,邁出深空探測第一步,2009年3月1日成功撞月, 月球首次留下“中國痕跡”。
【載人航天工程(921工程)】于1992年9月21日經中央正式批復,目前航天五院已成功研制發射10艘神舟飛船和1個目標飛行器, 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連續突破了出艙活動、交會對接等多項關鍵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探月工程】按照“繞、落、回”三部曲實施,目前航天五院已成功完成3個月球探測器的研制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創造了中國深空探測最遠記錄。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GPS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GLONASS衛星導航系統之后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底,五院圓滿完成區域導航系統建設,廣泛應用于智能交通、減災、應急響應和控制、國家安全、精確授時等多個領域。目前已進入第二代系統研制工作。
【對地觀測領域】五院研制并發射了99顆以“資源一號”、“海洋一號”、“高分一號”等為代表的資源衛星、海洋衛星、遙感衛星、環境衛星、返回衛星等多系列對地觀測衛星,并廣泛應用于國土資源調查、民用測繪、環境監測、國家安全等領域,同時全面滿足國防裝備建設需求。
【廣播通信領域】五院先后研制發射了34顆通信廣播領域衛星,應用于中國大陸、港澳臺以及亞洲、南美、非洲和歐洲西部等地區的廣播電視、通信、數據傳輸、數字寬帶多媒體及流媒體業務,在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應急通信、應急搶險救災、遠洋運輸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空間科學與技術驗證領域】五院先后研制發射的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成功在軌驗證了一批新技術、新成果,并系統開展了空間物理探測、在軌服務等科學技術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