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在2020年探索火星
在首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新聞發言人王中陽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從載人飛船、太空空間站、月球和火星探測、對地觀測、空間科學、北斗衛星導航等多個方面推進航天重大工程建設;同時加快軍民融合發展,讓航天技術更好更快地服務經濟和民生。
載人航天工程。今年,我國將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2017年,將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2018年前后,將完成研制并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的重要起點。
探月工程。2017年,“嫦娥五號”飛行器將發射并完成月球采樣返回任務,屆時我國將成為全球第三個自主掌握月球探測返回技術的國家;2018年,將研制并發射“嫦娥四號”飛行器,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火星探測。我國計劃于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步實現“繞、落、巡”工程目標,對火星進行著陸巡視探測工作。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十三五”期間,我國將研制發射“高分六號”、“高分七號”等5顆衛星,全面完成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建設,實現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和高光譜分辨率的觀測。
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今年,將發射我國首顆空間天文衛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和X射線脈沖導航衛星,使我國天文學在高能天體物理領域實現地面觀測到天地聯合觀測的跨越式發展,建立大尺度時空基準。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我國將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二號全球組網系統,形成為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服務的能力。
此外,我國將從推進航天技術轉化和發展衛星應用產業兩個方面著手,推動空間生物等特色產業,拓展促進具有航天特色的信息服務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加快軍民融合,真正實現空間技術發展惠及民生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