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一段視頻在互聯網上熱播:騰訊公司正嘗試與美國航空航天局、中國國家航天局和美國媒體發展投資基金攜手,共同打造wi-fi衛星計劃,以實現全球wi-fi聯通。
隨后,騰訊方面坦承這是騰訊wi-fi管家4月1日愚人節營銷活動,但這種wi-fi網絡搭建技術在未來有可能實現。此舉令全球免費wi-fi計劃再次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人類真的即將迎來一個不需要建設通信基站,免費享受wi-fi服務的時代嗎?
專家認為,人們距離這一理想的實現可能還很遙遠。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這項計劃很理想化,但能否實現就是另一回事了。”電信分析專家馬繼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他介紹,全球wi-fi計劃早已有之。在理想情況下,相較于地面通信基站,衛星可以實現大面積、“無死角”覆蓋,同時避免復雜地形引起的信號損耗;還可以憑借靈活、快速的衛星反應,解決瞬時通信高峰問題。
但從可行性和成本等層面上看,聯通全球免費wi-fi顯然還很遙遠。馬繼華指出,通信設備由不同運營商掌握,事關各運營商的核心利益。當前,運營商間仍存在國別壁壘,每個國家有各自的運營商。
此外,成本是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有多少用戶使用,將直接關系到技術成本。”馬繼華表示,當前通信技術的低廉價格是依靠大量用戶實現的,如果接受這項計劃的用戶數量難以形成規模,那么所謂的全球wi-fi就不一定會像想象中那樣經濟。
中國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飛象網ceo項立剛更是直接指出,全球wi-fi計劃很可能成本驚人。
“wi-fi總給人們留下便宜甚至免費的印象。但人們很容易忽略,這種低價是建立在小范圍服務基礎上的。如果想用wi-fi建一個全球化網絡,可一點都不便宜。”他說。
項立剛指出,針對這一計劃,目前還沒有一項技術足夠成熟。不管是人造衛星、太陽能無人機還是高空氣球,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帶寬很窄、頻譜有限。如果把4g光纜比作一條高速公路的話,wi-fi充其量只是流量的獨木橋,并無競爭優勢。
美國通信業的執念
早在1991年,摩托羅拉公司就斥巨資啟動了“銥星計劃”,開展通信衛星電話服務。然而,由于人造衛星通信服務的能力有限,只能用高價限制用戶規模,最終鎩羽而歸,損失高達幾十億美元。
從當初的摩托羅拉到現在的谷歌公司,對相關領域保持高度興趣的似乎一直是美國公司。
馬繼華直言,這是因為美國在通信標準制定方面一直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我認為,他們推出這項計劃是為了重新搶占通信市場,以圖重振旗鼓、東山再起。”他說。
從最早的2g、3g到現在的4g技術,美國的參與度其實一直很低。例如,最早的2g標準是由歐洲制定的。盡管美國后來做過一個3g標準,但是并未得到廣泛認可。而現行的4g標準,則主要由歐洲和中國制定。
至于全球wi-fi計劃所標榜的,給通信基礎設施不太健全的發展中國家帶來實惠,讓更多偏遠地區居民有網可用,項立剛則認為,至少對中國而言,這并不是一條值得考慮的出路。
當前,我國正在推動“村村通光纜”建設,目的是讓4g網絡通到每一個行政村。在項立剛看來,這絕非一個縹緲的夢。
“有人開玩笑說,現在光纜比面條還便宜,雖是夸張,卻也不無道理。”他指出,如今建設一個通信基站的成本已經降低到1.2萬元。相比寄希望于代價高昂的全球wi-fi計劃,這條路更為切實可行。
信息安全尤待斟酌
此外,全球wi-fi計劃還面臨國家和個人信息安全方面的質疑。
“畢竟,憲法表明通信權利是國家權利的一種,任何國家都會考慮這方面的安全問題。”馬繼華說。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浩瑾則指出,聯通全球wi-fi可能帶來新的信息安全問題。
在當前情況下,由于wi-fi的局域性特征,用戶不可能隨時隨處使用。這樣,wi-fi提供商只能以碎片化的方式,獲取一個人的流量使用信息。假使全球wi-fi計劃實現,提供商就可能對用戶的整體情況有把握,包括一個人全部的移動軌跡和完整的流量使用情況。
“這意味著用戶被監控的力度將急劇放大。”他認為,一旦大量個人信息泄露,可能會發生一些預料不到的效應。
朱浩瑾也表示,現在的wi-fi都是私人搭設的,所謂安全認證至多只是對用戶設備進行認證,缺乏對wi-fi本身進行認證的過程。很多安全問題,都是由免費wi-fi的釣魚攻擊引起的。
不過,大規模聯通wi-fi可能至少有這樣一個好處:對所有免費wi-fi散戶進行統一認證和管理。“這個思路提示我們,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朱浩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