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頂部的整流罩。 新華社發
國務院日前批復,自今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為什么選4月24日?46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提到航天,很多人腦海中出現的都是金盔銀甲的飛船、浩瀚而神秘的宇宙。但事實上,航天技術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角落落里無處不在。它給你指路,讓城市環境有序,它看上去那么遠,但其實是那么近。
●東方紅一號
聽得見
讓我們伴隨著《東方紅》的樂曲,重溫46年前新華社向世界播發的一份電文——“新華社四月二十五日訊: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四百三十九公里,最遠點二千三百八十四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夾角六十八點五度。繞地球一周一百一十四分鐘。衛星重一百七十三公斤。用二0.00九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
測控站將接收到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傳回的音樂信號錄制成磁帶,專機送往北京,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全世界廣播。當年在發射東方紅一號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量站任技師的侯同來說:“我專門跑到主機房去聽衛星播送的《東方紅》,覺著特自豪!”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由蘇聯發射成功。它的呼叫信號是滴滴答答的電報碼,遙測信號是間斷的。
看得見
它飛得那么遙遠,肉眼能看見么?
東方紅一號的外形為近似球體的72面體。盡管72面體的外形設計能使衛星在旋轉時閃閃發光,但由于衛星直徑只有1米,本體亮度只相當于六等星。聰明的中國人自有辦法!七機部第八設計院(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專家們想出了“借箭顯星”的妙招。
長征一號第三級火箭跟衛星一起入軌,如果能找到火箭,就能找到東方紅一號了。專家們做了一條聚酰亞胺綢“圍裙”,把第三級火箭包起來,表面鍍上鋁。火箭隨衛星入軌后,“圍裙”撐開直徑達4米。陽光照射下,亮度接近可觀察的二等星。
1970年4月25日晚8點29分,衛星飛經北京上空。大地沸騰了!在全國各地,人們激動地仰望著太空,仔細尋找著那顆中國星。許多4月24日這天出生的嬰兒,不約而同地有這樣一個名字——“衛星”。
當時,我國對衛星飛經各國首都上空的時間進行了預報,以便各國觀測,在國際上引起強烈反響。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跟蹤手段、信號傳輸形式和星上溫控系統等技術方面,均超過了蘇美等國首顆衛星的水平。
●航天與生活
衛星導航
我國北斗衛星是繼美國GPS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GLONASS衛星導航系統之后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底,航天五院圓滿完成區域導航系統建設,將它廣泛應用于了智能交通、減災、應急響應和控制、國家安全、精確授時等多個領域。
目前,北斗衛星已進入第二代系統研制工作,預計“十三五”期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要研制發射4顆北斗二號區域組網備份星。記者了解到,2020年前后將建成北斗二號全球組網系統,形成為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服務的能力,推動衛星導航技術與產業的發展。
北斗車載監控管理系統能夠實現車輛使用情況實時全程監控,實現車輛、人員定位監控管理,駕駛員身份識別及安全管理,智能調度及輔助決策,圖像視頻監控及語音通信,信息發布,統計報表等功能。監控系統采用北斗GPS雙模導航定位技術,能夠為用戶實現車輛規范管理、減少資源浪費,節約財政支出、減少事故,提高車輛及人員安全性。適用于軍用車輛、公務車、警務車、公交車、物流貨車、出租車等。
港澳通行證
按照公安部的統一部署,自2014年9月15日起,全國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全面啟用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而這張電子證和中國航天有密切的關系。
大陸內地居民往來港澳地區的人員劇增,紙質往來港澳通行證已不再便于簽發和通關。為此,航天人組建了一支核心研發團隊,包括信息安全硬件設計、打印技術等相關各領域的資深工程師進行封閉開發。
據該項目負責人馬振洲介紹,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制證系統擁有許多無可比擬的技術優勢。系統創新性地集成了信息安全、射頻識別等領域的多項先進技術,使得新版通行證的安全性、便捷性等方面得到了顯著提高。制證設備使用模塊化設計,每個模塊都獨立使用一個高性能中央處理器進行邏輯控制,增加了制證設備的靈活性和擴充性,單聯機、多聯機可以任意搭配組合,遇到緊急情況時,處理起來將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