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2日表示,“十三五”期間,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將繼續憑借高可靠性、高密度發射能力及高性價比的特質,探索“航天制造”向“航天智造+服務”的轉型路徑和商業運營模式,打造中國商業航天核心競爭力。
商業航天是以市場為主導,具有商業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動。據行業人士測算,商業航天領域每投入1美元,可獲得7至14美元的回報。經過多年發展,商業航天已成為世界航天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國不斷出臺政策助力商業航天的發展,支持民間資本開展增值產品開發、運營服務和產業化推廣。
“中國航天正借力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大力發展衛星運營與服務業,積極發展數據采集衛星系統,拓展應用領域,探索從航天制造、發射、地面到系統應用的全產業鏈的‘一站式’服務,面向全球提供發射服務、整星出口、技術轉讓與培訓、地面站建設等商業航天一攬子解決方案。”梁小虹說
作為商業航天發展的基礎運輸平臺,長征火箭正通過創新運營模式、打造專屬列車、提供定制服務等創新舉措,努力在商業航天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搶得先機。
“借力‘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創新運營模式,首創‘天地一體化+商業運營’新模式,在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中‘突出重圍’,在‘一帶一路’上打造出一條‘空天信息走廊’。”梁小虹說。
據介紹,在2015年老撾一號廣播通信衛星項目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不僅“授人以魚”,為老撾發射衛星、建設地面應用系統;還“授人以漁”,為老撾培養首批航天科技人才,參與運營管理衛星資產。
“這種全新模式使研究院從航天產品供應商轉型升級為系統集成服務商,由此極大增強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國際市場中吸訂單、抓訂單、簽訂單的能力,成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支撐。”梁小虹說。
此外,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還瞄準微小衛星蓬勃發展帶來的新興市場需求,為衛星發射打造專屬列車。目前,國內已有近10家研制衛星的民營公司,未來有望孵化近600發商業微小衛星發射。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敏銳捕捉并牢牢抓住這一市場新動向,2015年抓總研制并成功發射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從此有了微小衛星的‘專屬列車’,并完全具備了快速響應市場、快速進入空間、快速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梁小虹說。
此外,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正積極打造商業搭載的“私人定制”服務。依托開放星箭接口標準,各類小衛星可以搭上火箭這列“順風車”進入太空,形成為各類商業用戶提供“私人訂制”服務的能力,在國內外商業發射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將凸顯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