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欧美成人狠狠色金八天国_一级片免费网址_理论在线-免费理论片_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的动态图

English     CAST內部郵箱入口    

新華網 中國青年網 :激情燃燒的歲月——“東方紅一號”衛星親歷者講述航天往事

時間:2016年04月22日 信息來源:新華網 中國青年網 點擊:3421 字體:


W020160422410356577014.jpg


  上圖為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下圖,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網北京4月22日電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進入太空,在20.009兆赫的頻率上,《東方紅》樂曲響徹全球。“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成為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此步入航天時代。


46年過去了,當年參與東方紅衛星發射的工作人員很多人都已經離開了我們,還有很多人依舊堅持在一線,為祖國的航天事業添磚加瓦。在4月24日“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訪了多位親歷“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的老一輩航天人,聽他們講述46年前的那段航天往事。


戚發軔:我是東方紅衛星的第三個“饅頭”


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東方紅一號”衛星行政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8年2月,專門負責“東方紅一號”衛星研制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戚發軔被當時負責衛星總體工作的孫家棟“點將”,與另外17人一起經聶榮臻元帥批準調入研究院,成為自行研制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行政負責人。


在主持衛星研制工作時,戚發軔提出了完整的地面實驗方案,為保證衛星發射成功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做了18項地面實驗保證衛星的可靠性。”戚發軔回憶說,“衛星有4根天線,每根13米長,發射時收起來,發射入軌后張開。天線的地面試驗很危險,有時會甩出去,大家就用包裝箱的蓋子擋住臉,有的年輕同志直接躲上車間的橫梁。”


發射當天星箭分離后,發射基地的司令拍著戚發軔的肩膀說:“小伙子,成了!” 戚發軔心想火箭是成了,但還沒聽到衛星播放的東方紅樂曲呢。直到收音機里傳出東方紅的旋律,他才長出一口氣。


戚發軔說不能忘記歷史。“我是東方紅一號的第三個饅頭。餓的時候吃饅頭,第一個第二個沒飽,第三個飽了,就只記住第三個了。我們不應該忘記所有為東方紅一號付出心血的航天人。”這是在航天事業工作了59年的戚發軔對記者說的最動情的一句話。


宋慶元:難忘的時刻 幸福的回憶


原航天部二院計算站、現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科技工作者


宋慶元所在的原航天部二院計算站承擔著“東方紅一號”衛星軌道計算和運載火箭彈道計算的艱巨任務。當時,計算站里使用的計算機還來自前蘇聯,雖然容量小、速度慢、穩定性差,但依然是我國當時最先進的計算工具之一,被當成寶貝。這種計算機無法一次計算出一條彈道,完成一次彈道測算要三次計算,耗時兩三個小時。“為按時保質完成計算任務,我們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兩三點,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宋慶元回憶說。


在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后,宋慶元和同事受到毛主席、周總理親切接見,至今仍然記憶猶新。每當看到我國航天事業的光輝成就,宋慶元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1970年那個難忘的“五一”之夜。“當毛主席、周總理來到我們身邊時,總理指著我們高興地向毛主席介紹說,這些是參加發射人造衛星工作的同志。毛主席微笑著和我們一一握手。”宋慶元說,“當時心情無比激動,只覺得自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工作,國家卻用這么大的榮譽表彰我們,我們更應該努力把航天事業建設的更好,才對得起祖國和人民。”


如今,我們不僅可以成功地發射各種人造衛星,而且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航天事業飛速發展。宋慶元說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貢獻給祖國的航天事業,既驕傲又自豪。


W020160422410451213303.jpg

  這是位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塔架(4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陳克明:回顧歷史 激勵前進


中國航天科工六院老專家、“東方紅一號”衛星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主任設計師


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長征一號”火箭由一二級液體火箭和第三級固體火箭組成,第一、二級負責把“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到入軌點,第三級的任務負責給衛星加速達到超過第一宇宙速度,把衛星送入軌道,圍繞地球正常運行。


陳克明參與的正是第三級固體火箭的研制工作。


據陳克明回憶,在他和同事接到任務的時候,第一、二級火箭的研制工作早就開始進行了,所以第三級的研制工作要盡快啟動,才能把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早日送上天。他們根據總體部提出的技術指標,反復進行固體發動機總體方案測算,又與總體設計部多次討論、協商,在火箭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上達成一致。


1969年6月,發射“東方紅一號”用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正式交付,一臺備份發動機也同時制造完成。7月6日,兩臺發動機運到北京總裝車間,陳克明參加了這次產品交接的全過程。


“發射震驚了全世界。”陳克明至今還能回憶起發射成功后,周總理緊握著大家的手,連連說:“你們辛苦了,你們為中華民族立功了,黨和人民感謝你們!”


陳克明說, “長征一號”第三級固體運載火箭是航天科工六院廣大干部、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在極其艱苦和困難的條件下,經過四年努力拼搏,攻克了無數技術難關,出色完成的第一個航天型號研制任務。在今天的輝煌成就面前,回顧創業歷史,更有利于激勵航天人繼續奮進,攀登航天科學技術的更高峰,造福全人類。


韓厚健:火箭能力有多大 航天舞臺就有多大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專家,時任“長征一號”火箭總體設計室總體組設計員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蘇聯發射成功。1965年8月,中央決定在1970年左右發射我國自己的人造衛星。


據韓厚健回憶,“長征一號”一二級火箭的研制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從1965年1月到1967年11 月,是定向論證、方案設計的階段;從1967年11月到1970年4月是第二階段,也就是正式研制階段。經歷了各種困難,技術人員多次攻關之后,1970年1月30日,“長征一號”一二級火箭試驗成功。


韓厚健說,從技術上講,“長征一號”突破了多級火箭的技術,帶動了我國后續火箭型號的發展。中國從貧窮落后的國家,憑借航天人的自力更生、頑強拼搏,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當年的試驗場上寫著‘誓把衛星送上天,為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爭光’的標語。航天人就是有那樣一股勁。”韓厚健如此回憶。


“長征一號”火箭發射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重約173公斤,這個衛星發射重量直到1979年才被歐洲的運載火箭打破。


韓厚健說,運載火箭能力有多大航天舞臺就有多大。


后記


1970年4月24日是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日子。這一天晚上九點三十六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衛星順利進入軌道,從此開創了我國航天事業新紀元。


“東方紅一號”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用自制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只有20天,但它實際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聯系。


由于“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停留在軌道上。




關于本院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航天城 網站建設: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5 www.hnd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版權所有
京ICP備2001126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