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小筑致詞
【環球網軍事-航空航天4月26日報道 】4月24日,西工大開展“中國航天事業創建六十周年系列紀念暨中國航天日主題活動”。 當日上午,“西北工業大學衛星測控地面站”落成儀式在航天學院舉行。據悉,這是陜西首個高校建設的衛星測控地面站。黨委書記陳小筑在儀式上,代表師生向老一代中國航天人致敬,并希望以航天精神助推加速學校的“雙一流”建設。
同時,西工大“大學生微小衛星及應用創新基地”正式揭牌,陜西省首屆“大學生微小衛星載荷與應用大賽”也就此開幕。校領導陳小筑、萬小朋、張海蘭與近百位師生一起參加了活動。
2016年,正值中國航天事業開創60周年。今年的4月24日,是我國設立的首個“中國航天日”,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西工大師生通過豐富多彩、別具特色的活動,慶祝這個中國航天事業的節日。
以航天精神助推“雙一流”建設
4月24日當天,碧空如洗、陽光和煦。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頂層的露天平臺上,佇立著著兩個巨大的球形建筑,它們就是新落成的“西北工業大學衛星測控地面站”。
“60年前,中國的國力和教育、科技水平還非常落后,但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以勇氣和魄力開創了我國的航天事業。他們知道,只有航天強,國家才能強;只有航天強,我們才能有強大的國防科技力量;只有航天強,我們才能有穩定發展的社會環境;只有航天強,中國才能富強和繁榮。”西工大黨委書記陳小筑在致辭中說。
“我們不能忘記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的貢獻。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向老一代航天人致敬!”
航天日的核心內涵是航天精神的傳承,陳小筑說:“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這種航天精神的傳承,對中華民族意義深遠。”
我國許多行業在最初的發展歷程中,都要依靠從國外引進的先進技術,而航天事業卻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之路。陳小筑講到:“中國航天的許多核心技術,是靠我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創造出來的。60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今天,我們可以驕傲地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航天大國。”
陳小筑深情回憶了西工大航天教育科技事業的開拓者陳士櫓院士凈水深流的航天情懷,饒有興致地講述了“航天父子兵——周鳳岐、周軍”兩代工大人在航天領域的堅守與追求。她希望西工大學子對航天科學保持高度的熱愛,對國家的航天事業抱有高度的責任心,“不僅從老一代航天人手中接過事業的接力棒,更重要的是讓航天人的精神代代相傳。”
看到活動現場朝氣蓬勃的航天學子,陳小筑高興地說:“作為正在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中國航天人,你們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的學生一起,共同發起參與歐盟QB50計劃,向著以航天為人類謀福祉的美好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我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西工大學生從這個衛星測控地面站出發,開展越來越精彩的航天科技創新活動,推動學校航天事業發展不斷取得新成績。希望在場的每一位同學,將來都能成為航天事業的佼佼者。”
最后,陳小筑向同學們提出三點殷切希望。
一是要努力傳承航天精神和西工大精神,做有責任、有夢想、有作為的新一代航天人。她希望大家從西工大的發展歷史中、從前輩老師身上,繼承發揚西工大精神,“讓公誠勇毅校訓、三實一新校風融入血液、成為基因。”
二是要大力培植創新文化和創新精神。作為西工大的學子,不能只滿足于書本和課堂上的知識,要積極投身實踐,響應國家創新創業號召,把所學能力和知識轉化為創新成果,爭做“三航”領域的帥才。
三是要全力搶抓機遇,加快學校“雙一流”建設步伐。西工大人要以航天精神為動力,在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建設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們西工大人共同的夢想。西工大在爭創一流的過程中,一定要體現航空、航天、航海的‘三航’特色,這樣才能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西工大建成歐盟QB50項目亞洲區最大衛星測控地面站
陜西省微小衛星工程實驗室主任、西工大航天學院教授周軍介紹,西工大衛星測控地面站具有無線電測控能力和光學測控能力,可對QB50項目所有的50顆衛星進行測控。
QB50項目啟動于2011年,是由歐盟出資,由比利時馮卡門流體動力學研究所聯合歐空局、西北工業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研究機構共同提出的。項目聚集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采用 50 顆衛星組網,對目前人類尚未深入涉足的低熱層(90 到 300 公里)大氣進行數據采集工作,采集內容包括中性粒子、帶電離子的組成與分布、阻力參數、大氣溫度與磁場多點在軌測量等,同時,這50顆衛星還將有助于對衛星再入大氣層過程進行相關研究。
QB50項目是目前世界上參與國家與地區最多的微小衛星國際合作項目,也是目前在研項目中一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航天項目。
西北工業大學與比利時馮卡門流體動力學研究所、美國斯坦福大學一起,作為QB50項目全球3個飛行任務控制中心,同時,西工大還是項目亞洲區唯一發起單位與亞洲區總協調單位,因此,“西北工業大學衛星測控地面站”將擔任QB50項目所有50顆衛星的測控和信息接收任務。這在參與該項目的7所中國大學中是唯一的,也是陜西唯一擁有衛星測控地面站的高校。
西工大衛星地面測控站是一個開放性的微小衛星測控系統,它不僅直接支撐QB50計劃的50顆衛星,還將承擔西工大今后發射翱翔系列衛星的測控任務。
為了最大限度發揮地面站的教學和科研作用,地面站面向全校師生開放,這是西工大“高峰體驗”計劃的一部分,充分體現了西工大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
優秀學生作品將有機會搭載小衛星升空
QB50項目的特色之處還在于,項目的主體參與者是國內外高校,項目所使用的衛星大多出自學生之手,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航天熱情。
在QB50項目的帶動下,依托西工大陜西省微小衛星實驗室,西工大“大學生微小衛星及應用創新基地”正式揭牌。基地將向省內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優良的實驗條件,滿足學生從事微小衛星創新設計和實踐的需求,并開展大學生微小衛星平臺、微小衛星載荷、微小衛星應用等創新大賽和實踐活動。
開放辦學,合作共贏。
以首個中國航天日為契機,西工大在與西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三校聯盟”的基礎上,發起陜西省微小衛星載荷與應用大賽。大賽針對全省本科生和研究生,參賽學生可以來自機械、電子、光學、生物、通信、導航、自動化等非航天專業。本次比賽的優秀作品,將有機會在小衛星中搭載升空。
“通過本次活動,希望能讓學生們切身體會到航天離我們很近。希望‘航天’能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生活中、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中。”周軍教授說。
西工大生命學院碩士研究生一年級的李思宇同學,專程趕來參加當天的活動,她說:“航天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很有幫助,比如,在宇宙空間這樣的極端環境下,生命會呈現出怎樣的變化。同時,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航天精神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
作為西工大微小衛星研究生團隊的一員,航天學院周挺同學說:“參與微小衛星的研制,讓我懂得,每一項科研任務的背后都隱藏著無數的辛勞和汗水,只有不停地探索和改進,才能取得最優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