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6日電 “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規劃(2015—2025年)公開發布,意味著中國航天事業全面進入‘產業化發展’時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王禮恒院士6日說。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當日在北京舉行了以“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題的第五場CAST“空間技術論壇”。
“空間基礎設施的概念早在2001年就提出。”王禮恒說,即在空間建立的、為開發利用空間資源和擴大人類生存空間、為多方面提供長期穩定功能服務的航天器及其地面配套設備構成的工程系統。
2010年6月,包括王禮恒在內的6名院士聯合提出“關于明確渠道、加速推進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經過反復論證,2015年中國國務院批準“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規劃”,同年10月對外公布。
規劃稱,將分階段逐步建成技術先進、自主可控、布局合理、全球覆蓋,由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三大系統構成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滿足行業和區域重大應用需求,支撐中國現代化建設、國家安全和民生改善的發展要求。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系統工程一司副司長趙堅介紹,規劃將按照“三步走”分步實施。其中,“十三五”期間將構建形成衛星遙感、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三大系統,基本建成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提供連續穩定的業務服務。數據共享服務機制基本完善,標準規范體系基本配套,商業化發展模式基本形成,具備國際服務能力。
與會專家說,未來將實現“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協同、數據集成服務”,比如綜合各部門需求發射“百家星”,完善配套政策大力發展商業航天,尤其是著眼于科技引領推動產業發展,“最關注的還是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王禮恒說。
趙堅稱,規劃的實施對于支撐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與維護國家安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促進中國航天產業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也將推動中國航天事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成立于1968年2月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已抓總研制并發射了192顆空間飛行器。由其主辦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自2005年以來已舉辦5場,旨在服務于國家重大航天工程論證決策,推動航天重大工程實施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