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國家天文臺X射線成像實驗室研制的龍蝦眼光學組件樣機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完成了“愛因斯坦探針”(簡稱EP)衛星的寬視場聚焦X射線望遠鏡光學組件樣機的研制工作,并通過了專家評審。而這也是國內首次完成寬視場聚焦X射線望遠鏡光學組件樣機的研制。
EP是一顆面向時域天文學和高能天體物理的小型天文探測衛星,其功能是在軟X射線波段開展最高靈敏度的高能暫現天體巡天。如今,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們已經完成了關鍵組件“龍蝦眼”的研制,正在著手開展整機的設計。
“我們的主要科學目標是探測引力波源的電磁波對應體,探測沉寂黑洞的爆發,并開展各類高能暫現天體的系統性巡天。”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天文臺空間科學部袁為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EP結合了大的瞬時視場和X射線聚焦成像帶來的高靈敏度,代表了下一代的寬視場時域高能天體物理的發展趨勢,并在國際上受到了廣泛關注。專家們預期EP將為時域天文學帶來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探測引力波源的電磁波對應體和沉寂黑洞的爆發方面。
據了解,在與引力波探測器協同觀測引力波事件對應的電磁輻射領域,EP是一個富有競爭力的、高靈敏度的望遠鏡。張臣表示,EP的視場非常大,通過協同觀測,可以給出引力波事件發生的精確的天空位置和伴隨的X射線輻射的信息,并引導地面和天空大型天文設備做后隨觀測。
“最開始接手這個技術的時候可以說國內還是空白,現在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這個技術。”EP硬件團隊負責人張臣比喻,如果說EP是飛行在太空中的相機的話,“龍蝦眼”就是那個完美的鏡頭。“龍蝦的眼睛成像實際上和人的眼睛成像是很不同的,它是一種反射式的系統,我們這個原理和其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被命名為‘龍蝦眼’。”
張臣告訴記者,由于“龍蝦眼”鏡片非常輕薄,作為望遠鏡的 “鏡頭”對精度和變形度要求非常高,必須采取高精度裝配措施,同時還要保證鏡片不變形。
作為航天的產品,“鏡頭”要求非常結實,其結構可以用粗壯形容,需要將鏡片牢牢固定住,但是高精度的裝配則極盡精巧,還不能讓固定結構破壞鏡片面型。面對這樣一個相互矛盾的要求,張臣團隊開始了嚴苛的科技攻關。
“由于前兩次中的工藝方法導致變形比較厲害,我們通過做力學分析、實驗驗證改進結構等措施,最終在第三次成功攻克難關,成就了今天的龍蝦眼。”張臣說。張臣告訴記者,作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龍蝦眼”,就連部分鏡片也是由國內生產。
從最開始的設計,到結構,再到最后的測試,龍蝦眼全部由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完成。
“X射線望遠鏡和普通光學望遠鏡的不同之處在于其都是獨特設計的,被用于特定的觀測,是一種定制,所以裝調方法也是獨特的。”袁為民介紹說,該研究是在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背景型號項目支持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