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海南文昌6月30日電 “5、4、3、2、1,點火!”2016年6月25日晚上20時,伴隨著“01”指揮員雄厚堅定的口令,我國新一代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烈焰飛騰,呼嘯而起,在海天之間劃出一道絢麗的軌跡。約603秒后,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為了這一天,無數工程建設者拼搏奉獻、創新超越追逐著心中的航天夢。
艱苦奮斗,現代化的航天發射場從夢想走進現實
2007年8月,中央批準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設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場,并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負責建設、管理、使用。
藍天、白沙、碧海、椰林,這是海南島給旅游者最美好的憧憬。然而,對于建設者而言,面對更多的卻是“高溫高濕鹽霧”和“強降雨強臺風強雷暴”等惡劣氣候條件。
2008年3月,張榮寬、雷國超、余建秋、禇鵬非、許培振“五人小組”率先奔赴海島。
創業艱難百戰多。發射場區邊界長達十幾公里,經過椰林、稻田、沙灘、村莊、沼澤、蝦池,沒有路他們就用鐮刀披荊斬棘,砍出一條路來;沒有橋就挽起褲腳、撐著樹枝趟過一條河,踏勘一圈需要走4個多小時,經常汗水濕透了衣服,手臂、脖子、臉上全被太陽灼傷了,被汗水浸著火辣辣的疼。
在這里施工和生活,與蛇蟲鼠蟻為伴已是家常便飯,最令人吃不消的還是悶熱潮濕的熱帶氣候,部分工人甚至出現不拿工資也要離開的情況。
航天發射場建設是“國字號”工程,投入多、影響大,容不得任何質量問題。工人可以一茬茬的換,但發射場建設現場管理代表始終有著自己的堅守和責任,“全國自強模范”“向上向善好青年”周湘虎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為發射場技術最復雜、質量要求最高的兩個工程項目——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火箭發射工位的現場管理代表,周湘虎深知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2011年9月初,導流槽進行混凝土澆筑,一次澆筑量達數千立方,已在現場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的周湘虎,突然眼前模糊,雙眼異常疼痛,卻強忍著直到澆筑結束。事后他立刻被送往醫院救治,卻因長時間紫外線照射和過度勞累,導致視網膜脫落,左眼永久失明,右眼裸眼視力經恢復治療也僅為0.04。
身體上的苦難并沒有阻擋周湘虎追夢航天的腳步,大病初愈后的他毅然返回施工一線,堅持現場巡視,甚至下到幾十米的深坑,對兩個工位200多根人工挖孔樁一一驗樁。在整個工程建設中,他和同事還探索出多種特殊地質條件下工程建設技術。
6年風雨兼程,2000多個日日夜夜,發射場建設者們秉承“兩彈一星”精神和西昌航天精神,視工地為陣地,把建設當會戰,周末假日連軸轉,讓一座現代化的航天發射場從藍圖變為現實。
求實創新,遵循五大發展理念爭當世界一流
2007年8月,海南航天發射場批準建設,承載著“發射能力強、運載效率優、安全系數高、生態保護好”的世界一流建設目標。
海南航天發射場與我國現有的酒泉、太原、西昌三個發射場相比,有“五大”突出優勢:一是緯度底,與較高緯度發射場相比,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轉速度,提高運載器效率。二是射向寬,滿足90度至175度射向范圍要求。三是安全性好,射向面朝大海,火箭殘骸落區位于海上,最大限度降低火箭航區和殘骸落區安全隱患。四是運輸限制少,可以采用海運方式運輸新型大尺寸航天產品,運輸方式經濟可靠。五是綜合效率高,發射場可發展空間大、運行費用低、限制因素少,利于開展對外合作,為我國航天發射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建設這樣一座世界一流的新航天發射場,最顯著的亮點是“新”,最大的難點也是“新”:全新測發流程、全新航天產品、全新技術狀態、全新設備設施、全新參試隊伍、全新指揮模式、全新氣候環境等。面對這些“新”挑戰,發射場積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推出年千萬元科技推動計劃、研究應用信息處理自主可控技術、加強實驗室和創新團隊建設等“組合拳”,成功實現了多個重大技術突破。
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有效推動了我國航天發射綜合能力實現歷史性跨越,標志著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出了關鍵一步,在中國航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團結奉獻,實現首飛成功與海島建設共贏協調發展
航天是“萬人一桿槍”的事業,需要來自各方的大團結大協作大奉獻,特別離不開駐地黨委政府和群眾的支持。
文昌市龍樓鎮星光村地源小學,坐落在椰樹環抱、農舍錯落的村莊之中,校門柱子上的不銹鋼模型——一根火箭在眾星環繞之中向天飛射。
這本是當地人出身的文昌市教育局局長薛英炳在該校更新改造之時,請人設計的一個校標,也是教育局和村民們期望孩子們長大成材向科學技術進軍的象征。沒想到,它竟契合了學校所在的這片土地將要賦予的新的功能——這里將來要建設我國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航天發射場,成為孩子們航天夢想出發的地方。
自新發射場立項以來,海南省專門安排一名副省長負責發射場建設相關工作。至2014年9月,海南省和海口文昌兩市政府及有關單位共投資32億元,如期完成了清瀾港碼頭清淤及航道、美蘭機場、清瀾港至發射場航天器運輸道路、清瀾大橋、同源水廠及相關供水管線、各營區市政供電外線等10多個發射場區外配套基礎設施項目的新建或改擴建,滿足了發射場建設和執行任務的需求,形成了協同推進建設的新模式。
感恩于心更于行。發射場也積極為征地過程中的失地群眾提供就業機會,直接提供服務員、保潔員、廚師等多個崗位,外聘200余人,協調地方政府通過公益性崗位、自主創業等方式解決了700多人就業。
新火箭托舉新夢想,新征程開啟新紀元,新發射場也必將推動海南國際旅游島成為“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中的重要棋子,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