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廣袤的夜空中又將出現一顆璀璨的新星,那就是屬于中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在歐美日科研人員還在進行地面量子傳輸試驗時,經過中國科學家堅持不懈的努力,起步并非最早的我們已經將量子科學實驗搬到了太空,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跨越。
量子科學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個遙遠而陌生的詞匯。但是,當它與信息技術相連,就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隨著時代進步,移動電話、微信、QQ等移動通信手段已經成為現代人離不開的交往工具。而信息的海量傳播背后也面臨著信息泄露的風險。特別是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突破億億次每秒,使得信息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竊聽和破譯風險。“棱鏡門”事件后,通信安全與通信保密成為政府與公民都關注的焦點。
在尋找解決辦法的過程中,量子科學脫穎而出。由于量子具有許多不同于宏觀物理世界的奇妙特性,若能掌握這些特性,則有望實現對信息處理能力革命性的突破。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無條件的信息安全也將實現。因此,量子信息被認為是全球下一代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研究。
如今,隨著衛星與地面間遠距離量子科學實驗平臺的搭建,以及在此平臺上完成多項大尺度量子科學實驗。量子科學正逐漸從理論向實用化方向邁進,將對國家安全、經濟發展、人們日常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在實現量子科學的突破,并牽引多項核心技術發展的同時,也為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前沿性奠定了基礎。
客觀地說,從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我國在航天事業方面從未止步,但是40多年來,發展并不平衡,存在重應用輕科學的傾向。雖是航天大國,但距離航天強國還有距離。
眾所周知,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一項空間科學任務的實施可以催生一批新的航天技術。
可喜的是,2011年1月11日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正式啟動實施。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的空間科學衛星計劃。作為科學國家隊,中科院承擔起這項關乎未來空間科學發展的重任。
而“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是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任務之一。衛星研制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尤其是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承擔任務時,國際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做到在空間開展量子科學實驗。
這就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專項支持下,前期具有充分合作基礎的優勢研究力量迅速整合,形成一支科研實力雄厚,富有創新精神的團隊。
他們在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自主創新、團結協作、不斷摸索、攻堅克難,終于打造出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由于天地間量子科學實驗非常復雜,對天地實驗設備要求超乎尋常,因此,每一項技術瓶頸的突破都會促進空間技術的進步,對未來空間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與成功實驗不僅讓中國人在量子科學領域實現新的超越,更是我國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的一次重大創新突破,它將照亮中國空間科學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