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玉兔月球車開啟“長長的夢”后,中國首臺火星車公開亮相,并開始全球征集名稱。透過他們那些呆萌的照片,你是否可以感受到中國科技不斷增強的澎湃力量?
中國航天作為中國工業一張響當當的名片,已經引起世界廣泛關注。中國連續在“神舟”載人飛船、“嫦娥”探月工程、“天宮”空間站等領域取得里程碑式的重大進展。目前,已建成太原、酒泉、西昌及文昌4個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氣象、對地觀測、通信廣播、中繼、定位等系列衛星。“十二五”確定的目標——100次火箭發射,100顆衛星上天,100顆衛星在軌穩定運行——在2014年隨著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歷史性地實現累計發射200次而超額完成。“十二五”期間在航天領域取得的巨大發展,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航天強國之列。
而且,用個時髦的話說,中國航天計劃簡直亮瞎眼:今年秋天,運載火箭將把“天宮2號”空間站送上太空,緊接著將有兩名宇航員進入空間站。明年“長征7號”運載火箭將帶著“天舟1號”補給貨運飛船與“天宮1號”實現對接。兩年后,中國計劃開始建造首座裝備全面的空間站。
幾經波折的雅萬高鐵日前終于獲得全線建設許可,成為中國高鐵全產業鏈走出去的第一單。據統計,目前,已經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或有合作意向的高鐵計劃累計達3.5萬公里,從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到印尼的雅加達至萬隆高鐵、俄羅斯的莫斯科至喀山高鐵等高鐵項目的建設和推進,使中國高鐵“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捷報頻傳,中國高鐵尖端技術的“硬實力”和建設管理的“軟實力”,已成為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技術支撐和基礎保障。據關于國家形象的第四次全球調查顯示,海外受眾對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很高,甚至超過了中國受訪者,其中,中國高鐵被認為是最突出科技成就。
不過,科技和創新力量的強大除了滿足對未知的探索和實踐,還應該服務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品質的提升。里約奧運會恰好為中國企業將科技與實踐應用結合能力的展示提供了舞臺:格力、美的、同方威視公司、浙江大華、華為通信、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在通信、后勤、安檢、空調、基建等方面貫穿比賽始終,更可喜的是,“中國制造”已經不再躲在“代工”背后,而是打造自己智能化、創新化的品牌和服務,憑借的也不再是低廉的價格,還有技術、品牌和文化實力,中國企業正從“制造”向“智造”升級。按照8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促進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增加“中國制造”有效供給滿足消費升級需求,這些已經能夠走出國門參與全球競爭的中國企業顯然已經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