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作為我國首個專門用于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的遙感星座——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已成功發射并在軌運行8周年。8年來,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共安排工作計劃455期,成像共14785軌,實際有效成像率達96.4%,為我國及國際的防災減災及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于2013年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以及后續發射的環境減災一號C星的在軌組網運行,基本解決了我國對突發自然災害、重大環境污染等的大范圍、動態監測,在國土、農、林、礦業等其它領域也得到廣泛的應用。在應對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中,為相關單位提供了大量的影像和數據資料,特別是為災民轉移安置、災害救助和災情評估等活動提供了重要依據。據測算,衛星的使用使我國災害監測評估的時效性提高了5-8 倍,災害監測范圍擴大了6-10 倍,救災應急決策時間提高了3-5 倍,每年減少災害損失100 億元以上。
此外,衛星向環保部上報各類遙感報告千余期,向國家和地方環境監測、環境督察、環境應急、核安全監管、環境科研等100余個部門提供了數據。基本解決了我國對重大環境污染的大范圍、動態監測,填補了我國環境動態監測與預報的衛星數據空白,提高了環境監測和預警能力,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
國際合作方面,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為聯合國災害管理與應急反應天基信息平臺(UN-SPIDER)、減災合作憲章(CHARTER)等國際合作機構和相關國家提供了大量數據支持,得到了受災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高度贊揚,為澳大利亞火災、玻利維亞火災,海地地震、智利地震、日本地震,巴基斯坦洪澇、委內瑞拉洪澇,"非洲之角"旱災等國外15場重大災害提供監測服務。
后續,環境減災一號A、B星將繼續在軌服役,為防災減災和環境保護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