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對于中國航天來說注定不平凡。這一年4月24日慶祝了首個“中國航天日”,這一年是航天事業發展60周年,這一年長征七號首飛,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長征五號即將首次發射。新火箭新飛船升空,同時還有新的發射場投入使用。歷盡千難成偉業,人間萬事出艱辛,6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在科學技術落后和工業基礎薄弱的困難情況下,從白手起家到實現發射人造衛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的跨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長征”家族大顯身手
中國所有的運載火箭都隸屬于“長征”系列。“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上個世紀60年代,正是受到這種勇往直前精神的鼓舞,航天人選擇用“長征”來為中國的運載火箭命名。“長征”一詞貫穿了長征路到飛天路精神的傳承。正如這個非同凡響的名字,中國的航天之路開始了一場如當年紅軍長征般艱苦的跋涉,幾十年來,通過幾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終于問世升空。作為中國通往太空的第一枚火箭,長征一號將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入軌,標志中國航天事業進入新階段。
60年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串聯到捆綁,從常溫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從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從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到地月轉移軌道,從發射衛星載荷到發射載人飛船和月球探測器等技術跨越的發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不同類型衛星及載人飛船的能力,無人深空探測能力。
中國目前現役的10多種型號的火箭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3.5噸,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5.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5.5噸,運載能力遠遠不夠。為了解決現役火箭運載能力不足,難以滿足航天發射需求的問題,近年來中國在研制運載能力大的火箭上付出了不少心血,預計今年首發的最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4噸。另外中國航天人還在火箭推進劑上下了大工夫,未來無毒無污染的推進系統將慢慢取代有污染的化學燃料推進系統。
截至2016年9月1日,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飛行235次,發射成功率達95.32%。
“航天器”開發太空資源
航天器又被稱為空間飛行器,作為開發太空資源的利器,對中國和平利用太空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航天器的研制經歷了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嫦娥一號繞月探測器3個里程碑式的跨越大發展,目前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
人造地球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自東方紅一號問世以來,中國現能獨自研制、發射和應用不同種類不同用途的衛星,有的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60年來,中國發射了“實踐”系列等試驗衛星、探測1號、墨子號等科學衛星、一代移動通信等通信衛星、返回式衛星、“北斗”導航衛星、“風云”氣象衛星等。返回式衛星技術的掌握為中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神舟五號升空,中國通過發射10艘宇宙飛船和天宮一號、二號空間飛行器,突破和掌握了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活動、空間交會對接載人三大基本技術,把10名航天員送上了太空,為建造可以大規模、長時間開發太空資源的空間站奠定了基礎。空間探測方面,中國實施了“嫦娥探月工程”。“嫦娥探月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按計劃到2020年以第一階段為主,分三步走,現在已經完成了“繞、落、回”中的前兩步,預計今年首發的長征五號將擔當最后一步“回”的發射任務。
航天為民服務社會
現今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享受來自航天技術帶來的便捷。比如,現在人們出行必備的導航系統,簡直是路癡的福星;用于監測天氣的氣象衛星,隨時隨地提醒天氣狀況;最早用于給人造衛星供電的太陽能電池如今做清潔能源的新興產業慢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等等。
航天事業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捆上了“火箭”。航天是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產業,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同時也具有高效益。科技成果轉移都民用后,衍生出的市場價值非常高。航天對于其他產業的帶動,遠比其直接產生高得多。太空育種,幾乎是航天事業眾多“搭車”者中最簡單的一個,然而它所產生的效益也最直觀。自1987年中國在返回式衛星上進行太空育種以來,已經有近50個品系大面積種植推廣。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航天高新技術是綜合集成技術,包含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材料能源、環保、計算、網絡、通信、可靠性與安全性保障等,對于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據統計,中國近年來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完成的;目前已經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被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民用航天產值已經占據航天總產值的半壁江山,投入產出比高達1 10。
6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造就了一支素質高技術精的人才隊伍,積淀傳承了深厚的航天精神和文化,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為標志的輝煌成就。航天探索永無止境,逐夢太空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