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院總體部空間創客太空蜘蛛團隊提出的《空間大型桁架在軌增材制造技術探索與地面驗證》課題,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支持,引來眾人欣羨的目光。
“起源于那場車禍。”提及該課題的來源,太空蜘蛛團隊負責人丁繼鋒說。丁繼鋒是某型號總體副主任設計師。說起工作,他眼睛閃亮。“10年來,我一直在努力解決星箭力學環境帶來的航天器過設計問題。”
目前,空間3D打印雖然作為一種概念被人提及,但很少有具體可行的技術方案。我國傳統航天器一般在地面設計制造,然后發射入軌。航天器的重量和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受運載火箭能力的限制。
把這些狀況進行反復分析和對比后,丁繼鋒決定在工作之余當一次“創客”,對這項“未來可以改變現有航天器設計模式的顛覆性技術”進行攻關。
“除了低頭在型號上‘趕路’,我們也需要不時地仰望天空。正是去年年初的那場車禍,讓我從繁忙的型號工作中解放了出來,得以把想法變為現實。”去年2月16日,丁繼鋒不幸遇到車禍。在醫生的強烈要求下,他休假3個月進行治療,至今依然需要每天進行康復練習。
3個月里,他每天往返于家和北醫三院之間,五道口是必經之路。起初只是為了在辛苦的治療之后歇歇腳,他租了一間小小的地下室。后來,有清華大學的學生、老師和五院的同事陸續加入。在這間地下室里,他們利用業余時間開始了空間3D打印機的研制。
丁繼鋒對空間創客的認識是“一群專業的人,利用業余的時間,做專業的事業”。他說,“我們這些人都是經過航天型號任務磨煉的科技工作者,有夢想,更有腳踏實地的干勁。我們是腳踏實地的追夢人。”丁繼鋒認為,創新是建立在長期的工作積累和主動思考之上的,抹殺了積累的創新都是“海市蜃樓”。
航天人當創客,這在幾年前還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而如今在五院,航天“創客”并不鮮見。
2014年3月,五院空間信息網絡研究協會成立。在此基礎上,去年,五院空間創客團隊成立。據發起人何善寶介紹,“目前這個團隊已經聚集了98位來自五院各個廠所和機關的‘前沿科技發燒友’。”
近年來,隨著航天型號任務的不斷增加,高學歷人才不斷在五院聚集。如何讓像丁繼鋒一樣的人,把工作之外的奇思妙想變為現實,這是這個“民間組織”的初心。
何善寶介紹,現在五院空間創客團隊被分為8個小組,通常會在下班后或周末進行研討,定期舉辦大型研討會。“同時,我們還組建了微信群供成員們隨時碰撞火花。”
寬松的創新氛圍,允許試錯的管理理念使空間創客團隊的成員們天馬星空的設想最終結出了成果。
僅僅一年,丁繼鋒和同事們的空間3D打印構想成果已初步顯現,除《空間桁架結構在軌3D打印技術方案》得到支持外,空間3D打印原理樣機已經設計出了“2.0版本”。
除空間3D打印項目外,可以解決人力資源、儀器設備共享融通問題的“羽航智匯”網站,可以為海上石油鉆井提供信息的“羽航云采”衛星通信示范站也一一被研發出來。
創新的路從來不會平坦。對于航天創客團隊,有人曾提出質疑,認為這是在拉航天科研生產的“后腿”。但何善寶不這樣認為。“創客組織是現行科研模式的有益補充。在空間創客團隊中,青年人沒有任何約束,可以把觸角伸到現有科研模式目前可能觸及不到的領域。”何善寶說。
空間創客團隊在經過一年的運轉之后,目前已初見成效并陸續得到多方的關注。但即便這樣,空間創客團隊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如何促進實體化運行,如何推動預研項目進入工程化應用階段,如何幫助創客們獲取更多的時間和經費支持等,都是等待這個“民間組織”破冰的難題。
何善寶很樂觀,他說:“創客們已經用智慧的‘冰鎬’奮力敲下了這座冰山的一角,在五院寬松的科學氛圍中,我們的破冰之旅早晚有一天會實現。”(姚天宇 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