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欧美成人狠狠色金八天国_一级片免费网址_理论在线-免费理论片_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的动态图

English     CAST內部郵箱入口    

國家航天局公布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年60件大事

時間:2016年10月24日 信息來源:不詳 點擊:9852 字體:

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掛牌成立,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正式創建。6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親切關懷和英明領導下,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為重溫航天歷史,總結航天經驗,弘揚航天精神,國防科工局新聞宣傳辦公室、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辦公室聯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企業文化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黨群工作部及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等新聞媒體,組織開展了“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年60件大事”評選活動。


評選活動按照“歷史影響力與傳播效果相結合、公眾參與與專家評審相結合”的原則,經各航天有關單位遴選推薦、網上公示投票、專家終評審議,評選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國航天事業起步”等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年60件大事。


60件大事


1956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國航天事業起步


1956年2月17日,錢學森向黨中央、國務院提交《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對組建導彈研究的組織機構、人員選調、發展規劃和實施步驟提出了具體建議和意見。5月26日,中央軍委確定由航空工業委員會負責組建導彈管理機構——國防部五局和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國防部五院在北京舉行成立大會,錢學森任院長。中國航天事業就此起步。


1958 第一個航天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建


1958年4月,經中央軍委批準,由20兵團副司令員孫繼先率領的20兵團和由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率領的19兵團,開赴大西北,在茫茫戈壁灘上,開始建設我國第一座導彈試驗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此后,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相繼組建,四個航天發射場形成了我國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范圍相結合的發射場格局,中國航天發射能力持續提升。


1960 第一枚探空火箭發射成功,毛澤東主席作重要指示


1960年2月19日,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T-7M”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在上海市首次發射成功,飛行高度約8公里。5月28日,毛澤東主席在上海新技術展覽會參觀“T-7M”探空火箭時作出重要指示:“應該是八公里、二十公里、二百公里地搞上去”。航天人備受鼓舞,再接再厲,于當年9月13日,成功將我國第一枚T-7液體燃料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 我國仿制的第一枚“1059”導彈發射試驗成功


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制蘇聯“P-2”導彈的第一枚導彈(代號“1059”,后稱東風一號)在酒泉進行飛行試驗,飛行550公里,彈頭命中目標區,獲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在掌握導彈技術方面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12月6日、16日,又分別進行了第二枚“1059”戰斗彈和第三枚“1059”遙測彈飛行試驗,均獲成功。


1961 中央批準“兩彈”研制,明確中國航天發展方向


1961年8月20日,聶榮臻向黨中央呈送了《關于導彈、原子彈應堅持攻關的報告》。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同意了聶榮臻的報告,確定了“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的方針。1963年3月14日,中共中央就國防工業建設問題指示:兩彈為主,導彈第一,努力發展電子技術,是研制導彈、原子彈及其配套產品的長遠方針。


1962 第一代地空導彈擊落U-2等高空偵察機


1962年9月9日,我空軍導彈部隊在華北地區上空擊落一架U-2飛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贊揚。此后,我國第一代地空導彈先后擊落入侵的美軍U-2等高空偵察飛機數架,有力遏制了敵對我領空的偵察,捍衛了祖國神圣的領空。


1962 領導國防尖端技術事業的中央專門委員會成立


1962年10月30日,羅瑞卿總參謀長向黨中央提交《關于加強原子能工業領導問題的報告》,建議成立中共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加強對原子能及尖端事業的領導,獲毛澤東主席批準。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周恩來任主任委員,羅瑞卿兼任專門委員會辦公室主任。1965年3月2日,中共中央批準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改稱中央專門委員會(簡稱中央專委),兼管導彈和衛星的研制工作。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都由中央專委決策批準。


1964 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型導彈東風二號發射試驗成功


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導彈在酒泉進行發射試驗,首次獲得成功,標志著我國導彈從研仿走向自主研制。通過東風二號導彈的改型研制,初步摸索了自行設計的規律,掌握了導彈從提出任務、總體設計、工程研制,直到飛行試驗的主要程序、工作內容和方法。


1966 導彈加裝核彈頭的“兩彈結合”試驗獲得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國成功用東風二號甲中近程導彈加裝核彈頭進行了“兩彈結合”試驗。導彈飛行正常,核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兩彈結合”試驗成功,表明中國已具有戰略威懾能力。周恩來總理對“兩彈結合”試驗提出的“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要求,成為尖端武器研制工作的十六字方針。


1967 航天測控體系起步建設


1967年5月13日,國家計委批轉了衛星地面觀測系統工程建設計劃。1968年,酒泉、喀什、湘西、南寧、昆明、海南、膠東、長春等測控站相繼竣工并交付使用。目前,中國已建成包括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陸基測控站、海上測量船、天基測控手段在內,能夠服務于地球軌道衛星、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等任務,天地一體、全球布局、組網靈活、安全可靠的航天測控網。


1970 我國首型中遠程導彈東風四號試驗成功


1970年1月30日,中遠程地地導彈東風四號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東風四號導彈的研制成功,對我國掌握多級火箭技術、發射人造衛星和發展洲際導彈具有重要作用。


1970 長征一號成功發射我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這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執行衛星發射任務,也是我國首次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


1975 “尖兵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開遙感事業先河


1975年11月26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將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尖兵一號”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11月29日,衛星回收艙安全降落并回收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1977 第一代遠洋航天測量船問世


1977年8月、10月,遠望1號、2號船分別建成下水,組成我國第一代綜合性航天遠洋測量船隊。遠望1號、2號船,代表著我國當時航空、電子、冶金、機電、輕工等多領域的高技術集成。此后,遠望3、4、5、6號船陸續下水;2013年,遠望21號、22號火箭運輸船相繼入列;2016年,遠望7號下水,我國航天遠洋測控和火箭海上運輸能力持續提升。


1980 東風五號洲際導彈發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我國自行設計生產的東風五號洲際導彈向太平洋預定海域首次發射成功,新華社發布新聞公告,人民大會堂召開慶祝大會。這是中國導彈研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表明中國的國防實力有了新的提高和加強。


1980 中國成為聯合國外空委成員


1980年11月,聯合國大會第50次全體會議同意接受中國為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成員。中國積極參與制定、協商國際外空規則和重大事務,與聯合國外空委的合作不斷擴大深化。2010年6月,中國與聯合國簽署災害管理與應急響應天基信息平臺北京辦公室相關協議,該辦公室是聯合國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個致力于外空領域國際合作的分支機構。


1981 首次“一箭三星”發射成功


1981年9月20日,風暴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三顆科學實驗衛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一箭三星”標志著我國發射技術、火箭與衛星分離技術、多星在軌運行管理技術的突破。


1982 巨浪一號導彈水下機動發射成功


1982年10月12日,我國自行研制的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巨浪一號發射成功,填補了中國水下機動發射戰略導彈的空白,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水下發射彈道導彈技術的國家。


1984 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成功發射


1984年4月8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二號第二顆試驗通信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4月17日,衛星成功開通通信、電視傳輸。此次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研制和發射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第三個掌握先進低溫火箭技術的國家。1986年2月1日,我國第一顆東方紅二號實用通信廣播衛星成功發射,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5 中國運載火箭正式投入國際市場


1985年10月26日,航天工業部對外宣布,中國自行研制的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進入國際市場,中國長城工業公司負責承攬國外用戶衛星發射服務業務。


1985 航天人獲我國第一號發明專利


1985年12月,航天207所胡國華拿到國家專利局頒發的專利號為“85100001.0”的證書,成為新中國“第一號專利”發明人。專利名稱為“可變光學濾波實時假彩色顯示方法和裝置”,即把從衛星上拍攝的地球黑白圖片根據某種特征變成彩色圖像,從而看到更多信息。


1986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建成并投入運行


1986年12月20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建成并投入運行,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站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是國際資源衛星地面站網成員,目前存有1986年以來的各類衛星數據資料,是我國時間最長的對地觀測衛星數據歷史檔案庫,具有覆蓋我國全部領土和亞洲70%陸地區域的衛星數據實時接收能力。


1988 我國首顆氣象衛星風云一號發射成功


1988年9月7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新研制的長征四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第一顆氣象衛星風云一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中國氣象衛星及其應用從此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已發射14顆氣象衛星,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氣象衛星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成員,實現了業務化、系列化發展,取得顯著社會和經濟效益。


1990 中國首次發射外星獲得成功


1990年4月7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衛星由美國休斯公司制造,這是中國承攬的首次商業發射服務。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之后,第三個進入國際航天商業發射領域的國家。


1990 二十四字“航天精神”提出


根據聶榮臻元帥倡導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精神,結合航天系統的具體特點,航天工業部黨組對航天精神的基本點做了新的概括,表述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1990年5月,聶榮臻元帥親筆書寫了這一航天精神。航天事業正是在這一偉大精神的指引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1990 第一枚大推力捆綁式火箭長征二號E成功發射


1990年7月16日,我國第一枚大推力捆綁式運載火箭長征二號E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一顆模擬星和一顆巴基斯坦科學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長征二號E低軌運載能力達到9.2噸,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從1.5噸提高到4.8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水平達到新的高度。


1991 錢學森獲“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


1991年10月1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授獎儀式,授予錢學森“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范獎章。錢學森是中國航天的奠基人,為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特別是火箭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1994 “金牌火箭”長征三號甲發射成功


1994年2月8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發射獲得成功,將實踐四號科學實驗衛星和一顆模擬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大幅提升了我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運載能力。2007年6月,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獲得“金牌火箭”稱號,迄今為止共進行25次發射,全部獲得成功。


1997 110條質量管理措施助力中國航天走向輝煌


1997年3月8日,面對中國航天連續出現各類質量問題的嚴峻形勢,航天工業總公司頒發《強化航天科研生產管理的若干意見(試行)》(簡稱72條),提出了解決航天深層次問題的政策和辦法。此后,又先后頒發《強化型號質量管理的若干要求》(簡稱28條),制定了質量問題歸零的“雙五條”標準。這一系列系統、加嚴的質量管理措施,為后續中國航天的連續成功奠定堅實基礎。2015年11月,航天質量問題歸零的“雙五條”標準成為國際標準(ISO18238),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發布。


1997 新一代通信廣播衛星東方紅三號成功發射

佚名



關于本院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航天城 網站建設: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
Copyright © 2000-2025 www.hndb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版權所有
京ICP備2001126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