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凡培在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之際接受中國航天報采訪
一條60年的長路,一頭連著一窮二白、人才緊缺、基礎羸弱的航天初創期,一頭連著在黨和人民的關懷關心下活力迸射、在浩瀚宇宙中樹下豐碑的中國航天事業。這60年的時光,是一段中國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建設航天強國的激情歲月。
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正式誕生,中國從此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一個甲子過去,中國航天從一張白紙變成一幅壯美的圖畫;而新中國也從百廢待興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航天白手起家、發力創新的經歷,和這個國家從一窮二白到繁榮昌盛的過程相伴相隨。航天成果廣泛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各個領域,進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2016年4月24日,在首個“中國航天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60年來為航天事業發展作出貢獻的同志們表示崇高敬意,號召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譜寫中國航天事業新篇章,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作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抓總研制的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和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在今年相繼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獻上厚禮。興奮之余,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凡培不忘使命艱巨。今年,集團公司還要確保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和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首飛任務圓滿成功,為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在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之際,雷凡培接受了包括本報在內的多家媒體采訪。他回顧了航天事業60年發展的風風雨雨和集團公司開拓出的嶄新事業,講述了心中的航天精神。放眼“十三五”發展戰略機遇期,他表示,“從載人航天到北斗導航,從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測,歷史的天空上,中國航天還將寫下新的精彩。”
談航天科技集團開拓嶄新事業:一步一臺階,步步都有新突破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出了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的戰略決策。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火箭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以錢學森、任新民等為代表的老一輩航天人懷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毅然放棄國外優厚的工作生活條件,回國投身航天事業。
如今,中國航天事業已經走過崢嶸60年,取得了輝煌成績,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引領科技進步的重要動力、服務經濟社會的重要支撐和深化國際合作的重要窗口。中國已進入航天大國的行列。
經過60年發展,我國已形成了獨立自主、完整配套的航天型號設計、研制、生產、試驗和發射測控保障體系。目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成功發射十艘神舟飛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累計12人次順利往返太空;探月工程圓滿完成“繞”、“落”目標;北斗衛星導航區域系統全面建成;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在諸多領域填補國內空白;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實施236次發射,現役火箭成功率達97.5%,成功發射各類衛星300余顆;在軌衛星達170余顆,初步建成由“通、導、遙”三大衛星系統構成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骨干體系;與30多個國家、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100余項合作協定,為2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54次國際商業發射,向9個國家出口11顆衛星、提供12次搭載服務。
“這就是航天大國的風范。”雷凡培回憶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始終強調這是在黨和國家的關懷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的關心支持、各行各業的大力協同下,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持續奮斗所得來的。
成績來之不易,如今擺在他面前的則是一個大型軍工集團的發展命題,以及如何加速推動我國航天強國建設的步伐。
成立于1999年7月1日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前身是1956年10月8日成立的我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曾歷經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如今已是擁有“神舟”、“長征”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自主創新能力強、核心競爭力強的特大型國有企業。
就在7月20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央企負責人考核結果,集團公司獲評2015年度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首次進入央企前三名;并被評為中央企業2013~2015年第四任期經營業績考核A級企業,首次進入中央企業前十名。至此,集團公司已連續12年、4個任期獲央企業績考核A級,連續4個任期榮獲“業績優秀企業”稱號、捧得“科技創新特別獎”。
“我們用在中央企業之中并不算大的盤子,做出了一個個高品質的蛋糕。”雷凡培表示,集團公司自成立以來,用擔當和氣魄推動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回顧近五年航天科技集團取得的業績,可謂一步一臺階,步步都有新突破。
——五年來,集團公司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的年均增速均高于央企平均水平。2014年,集團公司還首次進入世界500強;2015年,集團公司再次進入世界500強,且排名比上一年提高了93位。
——五年來,集團公司在宇航領域取得了多項標志性成果,極大地增強了我國空間探索開發利用實力,包括神舟八號、九號、十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嫦娥三號實現我國首次落月探測;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高分衛星分辨率達到亞米級;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長征十一號、長征七號成功首飛;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實現了第200次發射的新跨越。
——五年來,集團公司的武器裝備建設實現重大跨越,有力夯實了我國戰略安全基石。
——五年來,集團公司航天技術應用及服務產業加快歸核聚焦,實現了健康持續發展。集團公司產業規模由百億量級躍升至千億量級,十億元規模公司數量達23家,銷售額超億元產品達94種,控股的上市公司增至11家。
——五年來,集團公司市場開拓成績顯著,國際化發展能力不斷提高。集團公司為12個國家、地區或國際組織實施了6個整星在軌交付項目,完成了6次商業發射服務及4次搭載發射服務。遙感衛星、宇航設備以及咨詢服務均實現出口零的突破,成為中國高科技出口的典范。
——五年來,集團公司的創新能力穩步提升,重大創新成果豐碩。集團公司的總體與重點專業研發中心覆蓋率達100%,近80%的專業公司和上市公司設立了研發中心;共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4項,包括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榮獲中國專利金獎2項、優秀獎23項,居軍工集團首位。
——五年來,集團公司的航天領軍人才不斷涌現,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集團公司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6人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新增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5家,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3名。
……
在新一屆黨組成立后,集團公司將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作為努力方向,始終以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為目標,不斷歸核聚焦四大主業,奮發有為,開拓出了嶄新事業。
談航天精神傳承:自助創新和人才培養是魂魄
只要談論起中國航天,都繞不開一個詞:航天精神。
在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中國航天人不僅取得了以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偉大成就,也孕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以下統稱“航天精神”)。
回顧中國航天事業60年發展歷程和自身工作經歷,雷凡培多次提及航天精神的重要性——偉大的事業需要并將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航天精神就是建設航天強國、實現航天夢的崇高精神力量。
航天高技術是買不來的。雷凡培認為,“自主創新”和“人才培養”是航天精神的魂魄。“航天精神是支撐并推動航天事業飛速發展的動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并且有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
航天事業創建之初,國家科技基礎薄弱、條件簡陋,又面臨西方的技術封鎖、蘇聯停止援助等困難,老一輩航天人以驚人的毅力,刻苦攻關,相繼實現了中近程地地導彈、“兩彈結合”、人造地球衛星等多個劃時代的壯舉,打破了美蘇等大國對航天尖端技術的壟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遙感衛星多次發射、回收成功;遠程火箭向南太平洋發射成功;一箭三星發射成功;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靜止通信衛星發射、定點成功;掌握了運載火箭捆綁技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技術;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軍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
曾經,世界航天格局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左右。現在,隨著中國航天事業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話語權在向中國傾斜。譬如,集團公司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數量已達14項,其中6項已正式發布,另外還有8項處于研制階段,“面世”指日可待。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在航天科技集團舉辦的全國五四主題團日活動,號召社會各界學習航天青年科研團隊的創新創造精神。“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雷凡培說,“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導航……這些依托航天科技自主創新完成的重大工程,作為我國科技的代表性成就已經載入史冊。
近年來,集團公司提出“推動我國成為世界航天強國”的重大戰略構想,核心就是要使集團公司具備強大的原始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能力,能夠率先提出和實踐航天領域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并在若干重要前沿領域引領世界航天科技的發展。
科技進步,創新是原動力。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雷凡培表示,“我們不僅是中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還要做國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他強調,創新一要有完善的機制,二要有實在的投入,三要有管理保障和服務。正是“三管齊下”,使中國航天從“跟跑者”發展到“并行者”,再到“領跑者”。目前,創新的“火車頭”正牽引集團公司全速前進。
航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培養奠定基礎,航天精英百煉成鋼。人才之于航天正如磚瓦之于高樓,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中國的航天事業在經受制裁、封鎖以及不斷摸索的挫折中,堅持自主創新、不斷突破,不斷前進,而集團公司多年來都保持了重視科研的慣例,“我們每個研究院、所都能自行培養碩士和博士。”雷凡培總結航天人才培養的特色。而他自己就是在六院11所從技術員最基層的崗位干起,成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再走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掌舵人位置的。
“國家重大工程歷練、使命感、榮譽感和家國情懷,能成為激發航天人自主創新的內在因素。”對于人才隊伍建設,雷凡培有過論述:要始終堅持把人才作為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堅持人才與事業同發展,堅持按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籌劃和推進年輕人才培養選拔工作,堅持弘揚航天精神,引領廣大航天工作者為我國航天事業騰飛而拼搏。
“航天科技集團是鍛造高端人才的大熔爐,而熔爐的火候配方則是人才成長的關鍵,在實踐中造就人才是加快創新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雷凡培強調。
有這樣一組數據和姓名,讓中國航天引以為傲——集團公司35歲以下青年占55%;型號總設計師、總指揮中,45歲以下的占46.5%;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重大工程任務團隊的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近5年來,集團公司科技人員占比提升了5%,預先研究人員比例由11%增至17%;高鳳林、徐立平、楊峰、李兵……集團公司這些巧奪天工的大國工匠,把一個個復雜的航天器打磨得完美無瑕,讓航天器帶著中國人的夢想飛向太空。
新時期,越來越多的人才向往航天、加入航天,雷凡培對此感到欣慰,他表示,航天事業的高速發展和重大航天工程的鍛煉機會,也是很多行業無法比擬的。為此,集團公司還將為優秀人才爭取更好待遇,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薪酬水平。
談航天強國建設: 2025年左右建成航天強國,未來30年任務飽滿
我們要實現的“航天夢”——建成航天強國——究竟是一番什么景象?
“要看到我們的不足。從成果和產品技術水平來說,中國仍然不算航天強國,與航天強國相比仍有一段差距。”雷凡培把眼光投向未來,展開了心中的發展藍圖:2020年,航天科技集團要推動航天強國建設、建成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進入世界企業500強的前300名。待到2025年左右,中國將邁入世界航天強國行列。
何謂“航天強國”?航天科技集團曾系統梳理了航天強國的指標,其中涉及產品技術領域的有100個,涉及經濟領域的有27個。雷凡培表示,目前集團公司已有三分之一的指標達到國際一流,“十三五”期間要增加到三分之二。而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北斗導航、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以及新一代運載火箭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都將在下一個十年迎來大的發展。
其中,新一代運載火箭亮相世界航天舞臺,讓中國航天人感到振奮。據雷凡培介紹,集團公司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思想,構建新一代大、中、小型運載火箭的發展序列,以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替代現有火箭只是時間問題。
作為我國邁入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長征五號火箭首飛的意義重大,該型火箭未來將支撐我國載人航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