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我國硬X射線調制天文望遠鏡衛星“慧眼”在國內外期盼中奔向太空。這一自主創新重大科學工程的實施,填補了我國高能天體觀測衛星研制的空白,使我國具備了深入拓展空間科學領域的能力,為中國航天的技術進步畫上濃重的一筆。
金牌衛星平臺提供定制化服務
記者從抓總硬X射線調制天文望遠鏡衛星研制的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了解到,“慧眼”所采用的衛星平臺是該院最為成熟的遙感衛星平臺之一,已成功應用于十余顆衛星,可謂經驗豐富的“金牌”平臺。這個平臺不論是承載能力、載荷安裝方式還是穩定性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任務適應能力。
即便如此,在為本次科學探測任務提供“定制化服務”之初,五院研制團隊還是遇到了極大的挑戰。作為我國首顆天文望遠鏡衛星,“慧眼”承載了中、高、低能望遠鏡,這些靈敏的儀器設備需要在-60到-80攝氏度的低溫下才能可靠的工作,而且必須確保望遠鏡不見太陽、地球和月亮,以免輻射增溫,增加探測器的噪聲。同時,安裝在同一支架上的高、中、低能望遠鏡對溫度指標要求懸殊,指標最大溫差達60攝氏度。這么“冷”而且“挑剔”的工作環境要求,在我國所有衛星研制中還是頭一遭。為此,研制團隊采取了主動和被動控溫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安裝遮陽板、采取多極隔熱、采用深冷熱管技術以及優化觀測狀態等手段,多管齊下,保證了“乘客”的苛刻需求。
此外,巡天、定點、小天區、銀道掃描四種觀測模式,為“慧眼”的姿態穩定也提出了極大的挑戰。針對這些科學需求,研制團隊進行了詳盡的任務分解與分析,對多方案進行比較,采用四種慣性定向姿態控制方式保證了任務的實施。
可以說,“慧眼”是在我國衛星研制雄厚的技術實力基礎上進行全面升級,創造性地邁出空間科學探索步伐的一顆“新星”,充分彰顯了中國航天多領域、多平臺、全方位服務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能力,這些能力和水平可以保證實現按照用戶提出的任意要求量身定制。2016年成功發射并順利返回的我國首顆返回式微重力科學試驗衛星——實踐十號衛星,便是以五院成熟的返回式衛星平臺為支撐,全面滿足了19項空間科學試驗的不同需求,完成了天地往返的非凡旅程,展現了我國空間科學探測的實力。
“只要科學領域有需要,科學家有需求,五院就能提供讓用戶滿意的衛星解決方案和各種相關服務”,硬X射線調制天文望遠鏡衛星工程總師馬世俊自信地說。
我國空間科學探測“家底”雄厚
今年初,“葉培建星”命名公告發往世界各天文臺,國際編號為456677號的小行星永久地以葉培建院士的名字命名。葉培建院士牽頭開展的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我國小行星探測發展路線和建議,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國空間科學探測雄厚的“家底”基礎上的。
依托“嫦娥二號”,五院抓住機遇成功實現了對小行星“圖塔蒂斯”的飛越探測,積累了工程實施經驗;“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的成功實施,突破并掌握了高速再入返回關鍵技術;“嫦娥五號”將突破月球無人自動采樣技術。這些工程成果證明,我國已初步掌握了多目標任務設計、探測器軌道測量、目標特性觀測、高可靠自主控制與管理、目標捕獲等理論和技術。面對空間科學探測這一系統工程所帶來的新技術挑戰和前沿性、基礎性問題,五院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儲備。
為尋求空間科學領域更大的突破,五院提出了“近地小天體普查與定位”系統及項目,用于近地天體普查及定位,同時對主帶小行星等太陽系其他小天體開展高效的巡天觀測。該系統以微小衛星配備高性能小望遠鏡的星座作為實現持續普查的主要設施,從而實現發射、維護、升級的低成本。同時,強化衛星自主觀測與數據分析能力。
“我們將攜手國內各相關單位,科學規劃月球及深空探測領域發展,共謀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大計,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助推航天強國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五院張洪太院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