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景海鵬、陳冬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中圓滿完成世界首次人機協同在軌維修技術試驗,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邁入了人-機器人協同工作的新領域。
然而,說出來很多人都不相信,創造了這樣一個“世界首次”的機械臂操作終端研發團隊的三位核心成員劉冬雨、羅超、張嶠居然都是80后年輕人,而其中年齡最長的羅超,更是用自己的嚴謹認真與團隊一起,完成了一項項極難任務。
項目立項,首戰告捷
羅超畢業于中科院飛行器設計專業,可以說是一個機器人學的門外漢。為了盡快進入工作狀態,不管日常型號工作多忙,他每天都要擠出時間學習機器人學知識,向機器人專業出身的同事請教學術問題,調研空間機器人的發展歷程及國際上的最新進展,并探討在載人航天領域應用的前景。有時為了一個學術觀點,他會和同事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又為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又會像孩子一樣歡呼雀躍。
為了探索和驗證仿人型機器人在軌維修的操作能力,羅超在部領導和室領導的支持下,南下深圳購買了一臺工業機械臂,并參與設計建造了模擬ORU樣機,原理樣機初具雛形。經過幾個月披星戴月的方案論證和項目上報工作,項目終于得到批復,但是為了后續工作順利開展,他顧不上慶祝,又投入到熱火朝天的方案深化設計之中。
產品研制,一波三折
受研制經費限制,機械臂操作終端產品不可能全部采用高等級的宇航級產品,如何在保證產品可靠性的前提下合理選用元器件,又是擺在子系統面前的一道難題。通過對產品等級的不斷摸索,羅超和團隊成員們提出了子系統產品分類管理的產保新模式,解決了經費與產品等級的矛盾。
產品等級的問題剛有眉目,研制進度的風險又凸顯出來。羅超沒有被困難嚇倒,他還記得在部里組織培訓學習時,一位領導講過的話:當你面對一個型號項目,不知道從何處著手管理時,計劃流程就是最好的抓手。羅超按照技術流程梳理出計劃流程,形成待辦事項,各自“認領”。他堅持每天召開班后會,檢查每天待辦事項的落實情況,做到閉環管理。
羅超組織開展了機械臂操作終端初/正樣熱試驗,對15種工況、21個關節、6類參數共計1800余組試驗數據認真分析判讀,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多次識別并解決了產品設計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確保新研產品零缺陷交付總體。試驗期間子系統的機電類產品發生了問題,他與單機單位設計師一起排故,夙興夜寐,出謀劃策,終于使得初樣、正樣產品均合格走出高低溫箱。試驗結束后,單機單位負責人也對羅超的敬業精神和專業能力印象深刻,多次向型號領導表達了對五院人“嚴慎細實、精益求精”工作作風的欽佩之意。
在機械臂操作終端參加整艙可靠性增長測試后的設備撤收過程中,羅超對產品試驗后狀態逐一進行確認,眼見為實,敏銳地發現了被操作對象的緊固件周圍出現少量鐵屑,他及時上報了質量問題,并組織現場人員排查原因,提出了解決辦法,消除了任務存在的隱患。
矢志不渝,不忘初心
成功的果實歷來都是汗水澆灌而成,羅超也不例外,每天不把待辦事項落實到位,絕不回家,每周的工作時間都在100小時以上。羅超的媽媽長期受病癥折磨,他也只能利用國慶放假幾天陪媽媽住院,假期還沒有結束,他就又返回崗位繼續工作。
在參加整器綜合測試期間,羅超和團隊成員一起,白天按照試驗細則完成正樣產品測試,整器斷電后,又到初樣器上利用初樣產品提前驗證數據注入,繼續加大測試用例,經常在AIT大廳包宿,困了就出來喝口水洗把臉,然后又回去繼續工作。當別人問他這么辛苦值不值得,累不累,他總是笑著回答“使命因艱巨而光榮,人生因奮斗而精彩”。就連來參加機械臂操作培訓的航天員乘組也對他的工作精神挑起大拇指,連連稱贊他才是航天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