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號首發雙星成功發射。記者在現場專訪了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的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以下稱呼“謝總”)。
在談及研究院在北斗三號研制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時,謝總幽默地說:“簡單點說,沒有衛星就無法實現這次任務,不然咱發射什么上天嘛!”
此次發射的兩顆衛星均由研究院抓總研制,并由多家單位共同完成分系統設計,產品研制更是涉及近30家單位,做好協同工作十分重要。抓總單位通過將自身的質量理念、管理辦法貫徹給各家單位,嚴把設計關和產品驗收關,順利完成此次抓總任務。
當被問及研制過程中是否遇到困難時,謝總笑著回答:“困難太多啦!科學研究哪有一蹴而就的,總要經過很多攻堅克難。” 他說,從確認組網技術狀態到實現“產品成熟的單機可投產”之間時間很短,在這有限時間內還要確保質量可靠,可謂時間緊、任務重。衛星進場后,試驗隊先后開展多次設計正確性檢查、驗證充分性檢查與質量大檢查。令他最難忘的瞬間就是春節期間進行熱試驗,除夕夜隊員們匆忙吃完餃子又趕回各自工作崗位。
謝總指出,北斗工程是研究院眾多型號任務中意義重大的一項,其所涉及到的地球同步軌道(GEO)、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和中圓地球軌道(MEO)三種軌道衛星,均由研究院研制,并高度重視任務進展情況。北斗三號首發雙星均為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相較于北斗二號,在信號兼容性方面有了大幅提升,供電系統安全性可靠性也大幅提升,上面級可實現快速入網、多次發射,信息互通互備技術也得到驗證。
相較于北斗一號、二號,北斗三號意義特殊。空間基礎設施是全人類的財富,從發展戰略的變化來看,北斗三號大力推廣衛星服務能力,從亞太邁向全球,意義深遠。正如孫家棟院士曾說的那句“中國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
謝總特別強調,北斗三號在研制過程中,實現了重要元器件的國產化,包括原子鐘、大功率放大器、通道開關等在內的星上部件更是實現了百分百國產,是引領中國宇航工程國產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北斗三號有信心提供穩定服務的重要保障。
研究院成立于1968年,一直致力于空間技術開發、各類型航天器的研制。多年來,持續開展宇航智造工程、創新引領工程和質量提升工程,力爭在現有條件下確保型號質量,完成國家使命。截至目前,已累計發射215顆衛星,目前進行在軌管理的124顆衛星運行穩定,狀態良好。
未來,研究院將穩步完成北斗衛星既定科研任務,助力工程建設穩步推進,最終讓國際用戶也能體會到優質的北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