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在近期播出的節目中,圍繞驪山下的考古,記述了對驪山周邊秦始皇陵遺址區域的調查。與以往考古現場的挖鑿和刷掃不同,在節目中,我們看到秦陵遺址附近山腰處出現了兩個年輕的身影,一個親手放飛了無人機,另一個席地而坐,用電腦查看接收的圖像……
他們是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下屬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科研人員,該所作為參與此次考古調查的科技力量,主要任務是利用無人機航攝以及空間數據建模等遙感技術復原秦始皇帝陵地貌。用現代遙感技術服務考古,對大遺址區域進行三維空間信息綜合建模,這在國內屬于首次嘗試。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的光學遙感載荷研制基礎和圖像處理技術在業內具有絕對實力。在北京師范大學虛擬現實與可視化研究所組織的研討會中,他們的遙感技術得到了多位頂級考古專家的認可,于是就有了這次秦陵考古項目的合作。該所將通過與考古相結合的遙感技術手段,獲取高精度大型遺址遺跡空間信息數據,讓秦陵數字化復原。
今年4月份,徐崇斌和同事劉亮作為項目成員進入了秦陵大遺址考古現場,經過多天實地踩點、無人機拍攝,收集了整個遺址約60平方公里的地表信息,目前已完成遙感數據處理,進入三維空間建模階段。“首先是在電腦里建一個遺址的地表模型,后續還將對碎片、色彩、場景等進行復原,整合已有秦漢建筑和地宮模型,完整展現千古一帝所打造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全貌,甚至可以根據遙感信息中細微的人類生存痕跡還原當時護陵人的生活。”在這項國內首個大型遺址區域空間信息應用示范工程中,通過遙感應用技術介入,突破了人工手段的局限,呈現出恢弘的遺址全貌。
用遙感技術還原遺跡原貌,還原歷史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會價值。據該所技術人員介紹,遙感拍攝是第一步,首先獲取幾何信息,接下來通過紅外、多光譜等手段分析,得到植被、土壤、水等情況的信息,發現人類生存痕跡,還原人類生活場景,并可根據當時樣貌分析當時科技發展程度,通過遙感數據還可以看到地址、地貌的變遷,發現地貌變化規律,對于保護文化遺產、研究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未來,科技考古的手段更具科學性、多樣性,“虛擬考古”等概念為考古增添了新元素。在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引領下,用文化連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古國、古跡進行研究,遙感應用意義更加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