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海洋一號C衛星發射成功,它是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的第三顆衛星,也是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十二五”海洋業務衛星的首發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制。
五大載荷顯神通
海洋一號C衛星共配置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海岸帶成像儀、紫外成像儀、星上定標光譜儀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五大載荷。各載荷具體用途如下:
(1)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可用于探測海洋水色要素(葉綠素濃度、懸浮泥沙濃度和可溶性有機物等)和海面溫度場等。通過連續獲取長時序的我國近海及全球水色水溫資料,研究和掌握海洋初級生產力分布、海洋漁業和養殖業資源狀況和環境質量,為海洋生物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為全球變化研究、海洋在全球CO2循環中的作用及El-Nino探測提供大洋水色水溫資料。
(2)海岸帶成像儀,可用于獲取海陸交互作用區域的實時數據對近海、海島、海岸帶進行監測,了解重點河口港灣的懸浮泥沙分布規律,并對海洋環境災害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
(3)紫外成像儀,主要用于提高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近岸高渾濁水體大氣校正精度。
(4)星上定標光譜儀,可為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提供星上同步校準功能,監測水色水溫掃描儀可見近紅外譜段和紫外成像儀在軌輻射穩定性,實現在軌同步定標。
(5)船舶自動識別監測系統,主要用于獲取大洋船舶位置和屬性信息,為海上權益維護、海洋防災減災和大洋漁業生產活動等提供數據服務。
應用廣泛,效益領先
海洋一號C衛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將拉開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業務衛星的序幕,實現對全球海洋水色的長期、連續、穩定探測,支撐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海洋預報減災、海島海岸帶動態監測與海域使用管理、全球變化數據服務等業務,并服務于氣象、環保、農業、水利、減災、交通等行業,為我國實現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譜寫新的篇章。
(1)大幅提高我國海洋綜合調查效率
海洋一號C衛星具有大面積、同步、全天時、全天候等特點,可為我國海洋綜合調查節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開展海洋調查工作,以往只能利用傳統的船舶等調查手段,海洋調查工作周期長、所需人力多、投入物力大。利用海洋衛星進行海洋調查,可大大提高觀測效率,減少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具有非常高的經濟效益和時間效益。
(2)助力海洋預報及預警,整體提升海洋防災減災能力
我國是一個海洋災害十分嚴重的國家,隨著我國海洋產值的增加,海洋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隨之增加。海洋一號C衛星的成功發射,將有效提升海洋風暴潮、赤潮、海冰、海浪等災害事件的預防、監測、預警、評估和指揮決策等能力,避免和減少沿海地區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為國家綜合防災減災發揮重大作用。
(3)顯著提高我國大洋漁業的經濟效益
海洋一號C衛星可快速獲取大洋漁場環境信息,實現遠洋捕撈指導,顯著提高我國大洋漁業的經濟效益。利用海洋衛星遙感,提取海溫、葉綠素等海洋初級生產力信息,制作金槍魚、竹莢魚等大洋漁場環境信息預報產品,縮短偵魚時間,節約能源,降低成本,大幅度提高大洋漁業的投入產出比和勞動生產率。
(4)為全球大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海洋一號C衛星的成功發射,將在極大程度上解決海洋界長期缺乏的長序列穩定、連續的水色資料的問題,大大促進水色環境遙感學科的進步。更有意義的是該衛星發射必將吸引一批海洋及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從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作出有價值的成果,同時也促進相關學科的進步,為全球大洋環流和海平面變化的研究做出重大的貢獻。
衛星資料以近海海域的研究為重點,將在近海水色環境評估、海陸相互作用以及海岸帶開發規劃制訂、海洋執法管理以及專屬經濟區(EEZ)綜合管理等方面發揮效益;同時隨著衛星星上存儲能力的增強,將在實現全球范圍內我國關心海域特別是大洋漁場的探測以及極地考察等方面具有重大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