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趙小津接受了《光明日報》的采訪,講述了自主創新對疫情防控和航天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介紹了今年作為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將開展實施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任務。
堅持自主創新 加快航天技術發展
趙小津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航天技術有效助力抗擊疫情,僅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例,在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中,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高精度定位設備火速馳援,確保工地大部分放線測量一次完成,為兩座醫院迅速施工爭取了寶貴時間。交通運輸部通過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入網的北斗車載終端,向600余萬入網車輛持續推送疫情信息,推薦道路行駛及運輸服務信息。疫情期間,全國各地數十萬臺北斗終端進入物流行業,目前,基于全國2600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全天候高穩定性運行,服務可用性高達99.99%,為新冠肺炎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為來自航天企業的科技界政協委員,結合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我重點關注和思考了如下問題:如何提升關鍵領域的國家戰略儲備和應急響應能力,并在航天發展“十四五”規劃中設立宇航關鍵產品儲備專項,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如何借助即將建成的我國空間站,為大規模開展空間生物實驗奠定扎實的技術與設施基礎,不斷提升國家生物安全水平。希望能夠從航天人的角度,為戰勝疫情、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作出貢獻。
2020年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我們將落實以首次火星探測、嫦娥五號月面采樣返回、北斗三號全球組網為代表的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任務。今年5月5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發射,并于5月8日成功返回,標志著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關鍵技術得到全面驗證,中國的空間站建設時代已經到來。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研制過程中,我們明顯感受到國家工業基礎的快速加強,深切體會到航天事業的發展不只是航天人的事,更是國家制造能力大幅提升的縮影。
如今,隨著中國航天再次踏上發展快車道,我們期待能夠通過2020年全國兩會發出更多中國航天的聲音,也期待聽到更多關于加快航天發展的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