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資報告》發表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張洪太院長的署名文章《新型舉國體制下建設航天強國的思考》。文章對“新型舉國體制”的科學內涵和如何把制度優勢轉化為航天事業發展優勢進行了深入闡述。
新型舉國體制下建設航天強國的思考
張洪太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這一觀點,具有科學理論基礎和實踐發展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嫦娥四號任務是“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又一生動實踐”這一科學論斷,揭示了我國航天事業遵循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規律的客觀事實,指明了我國航天事業在新時代堅持、鞏固和發展新型舉國體制的方向。如何準確把握“新型舉國體制”的科學內涵,如何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是新時代高質量建設航天強國必須著力思考和探索實踐的重大課題。
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科學內涵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新型舉國體制”,從根本上說,是國家治理體制的新變革和新的政治體制安排,表現為制度性的組織方式,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創新性。
“新型”之要義,就是改變傳統舉國體制以行政配置資源為主的單一模式,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強各種力量的統籌協調,實現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的有機互動,推進內外部創新資源的集納融合,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進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新型舉國體制”具有四方面優勢:一是以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目標為出發點,統籌推進國防建設、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確保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緊密銜接、有機互動,實現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二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破除傳統體制弊端,優化機制,實現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充分流動,釋放發展活力;三是以集中力量、科學統籌、協同攻關為途徑,實現人才、技術、知識、資本等要素的統籌配置、協同發力;四是以現代化重大戰略工程和關鍵核心創新為抓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凝聚社會最大共識和最大合力,實現戰略性產品和關鍵性技術突破。
新型舉國體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國航天事業60余年的發展歷程,是實踐和發展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歷程,舉國體制是貫穿始終的制度主線。
進入新時代,我國航天事業邁入了從跟跑為主到多領域并跑、領跑,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轉變的發展時期,在許多關鍵領域進入了“創新無人區”,發展的歷史方位、支撐基礎和發展態勢呈現出新變化:
一是使命任務發生轉變,對我國航天事業做大做強賦予了更廣內涵。作為融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于一體的太空高邊疆,實踐活動不再只是人類探索未知的手段,更是提升國家實力、推動經濟發展、增進國際合作和驅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抓手。黨和國家賦予航天的使命任務內涵也發生轉變,從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為主,轉變為滿足國防安全建設需求和國民經濟發展需求并重。
二是政策機制發生轉變,有助于我國航天事業發展釋放出更強活力。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堅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入推進人才體制、財稅金融體制、收入分配制度、國有企業等方面的改革,不斷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體系,顯著地激發了航天事業各類主體的發展活力。同時,政府堅決破除行業準入“玻璃門”、“彈簧門”,鼓勵、引導社會資源進入航天領域,航天領域生產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的渠道不斷暢通,機制更加完善。
三是創新環境發生轉變,為我國航天事業跨越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當前,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和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交織互動,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智能制造技術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站在這一關鍵節點上,我國航天事業如果不能在創新領域取勝,就不能掌握全球競爭先機和優勢,邁向航天強國就會失去支撐。
四是資源條件發生轉變,為我國航天事業資源配置提供了更好支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充分發展,建成了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益健全強大的國家工業體系和創新活躍的社會資源力量,不斷豐富了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主體、資源選擇,使航天領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具備了現實基礎。同時,社會資源有意愿、有實力進入航天領域,使我國航天領域創新資源配置模式、提升資源配置效益具備了主觀條件。
這些新變化、新特點,是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更為我國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現實支撐。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我國航天事業由大向強,既是量變的積累,更是質變的飛躍,需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把有效的市場機制和有度的宏觀調控結合起來,統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市場主體作用,創新資源配置模式,主動調整生產關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運用更加科學、更具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模式機制、行動舉措把事業推向前進。
(一)堅持黨對航天事業的領導,是把“新型舉國體制”制度優勢轉變為航天事業發展優勢的根本保證。航天事業是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始終服從服務于國家戰略和發展大局,始終把自身發展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樞主線中,同心共筑、同頻發力、同向前行。新時代發展航天事業,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揮國家中長期規劃的引領作用,一張藍圖繪到底,梯次接續、持續推進,確保發展主線不偏航、不反復。新型舉國體制是新時代推進科技創新的創新制度安排。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高質量推進航天強國建設,應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通過頂層制度設計,科學謀劃、精心組織,遠近結合、整體推進,推動各方面協調行動、有機融合、增強合力,切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政策優勢、發展優勢,落實到航天強國建設的各個環節。
(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新型舉國體制”下高質量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框架下,新時代高質量建設航天強國,主導權在政府,主體則在市場,必須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科學宏觀調控和有效政府治理作用。應主動地、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新特點,不斷提高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打造開放型發展格局,暢通社會資源流入、航天技術成果轉出的渠道,尊重、保護并尋求航天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各類主體利益最大公約數,確保人才、知識、資本、數據等各類資源要素在市場化規律下,以兼顧國家戰略目標和市場價值實現為導向有序流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發揮國有企業航天主力軍作用,有效增強商業航天發展活力,構建科學合理、規范有效的資源配置長效機制,探索建立更加緊密的資本型協作機制,推動航天行業內外、軍民各方的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深度融合,提高航天供給側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我國航天整體發展質量和效益。
(三)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新型舉國體制”下建設航天強國的內生動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著眼于“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而提出的“新型舉國體制”這一戰略論述,突出反映出科技創新領域是新型舉國體制的最佳發力點。新時代高質量推進航天強國建設,需要在新型舉國體制制度安排下,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更強內生動力,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按照“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的戰略要求,以航天重大工程、重大專項為著力點,發揮工程專項牽引拉動作用,帶動實現一系列前沿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突破。堅定不移走自主可控、自主創新發展道路,聚焦航天事業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構建國內產學研用資政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讓機構、人才、市場、資金都充分活躍起來,多位面、多層次、跨領域綜合發力,解決元器件、原材料等一系列“卡脖子”短板問題,“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準確把握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的辯證關系,在堅持自主創新、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前提下,推動開放創新、兼容并蓄,推進以空間站、空間探測任務為載體的高層次國際合作,在開放創新中提升,實現更高層次的自主創新。
(四)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釋放“新型舉國體制”下航天強國建設主體的發展活力。改革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思想分析和解決在新時代面臨的突出問題的科學實踐,目標是通過調整生產關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具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當前階段,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主體仍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是有益補充。強國必須要有強企支撐。高質量建設航天強國,關鍵主體在國有企業,核心根本在于激發國有企業發展活力,推動建設世界一流航天企業。在國家深化改革的總方略總框架下,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堅持兩個“一以貫之”,著力推進建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全面增強航天國有企業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以國有企業改革頂層設計為框架,以國家政策性改革為契機,推動航天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發展,加速推進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建立產權清晰、治理規范、運行高效的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權多元化、資產證券化等手段,最大程度發揮改革乘數效應,釋放最強發展活力,為航天強國建設發揮更強戰略支撐作用。
(五)堅定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夯實“新型舉國體制”下建設航天強國的人才基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與時俱進地以精神文化涵養人才,按科學選用育留人才,厚植建設航天強國的人才基礎。一方面,準確把握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這一核心本質,改革航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打造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構建由首席技能專家、技能帶頭人和后備人才組成的技能人才隊伍,培養一批適應現代企業精細化、專業化管理要求的經營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充分認識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這一關鍵根本,在社會主義分配制度下,注重精神激勵、物質激勵相結合,激發航天人干事創業動力:既要傳承和弘揚航天“三大精神”,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有的“人民科學家”等國家榮譽表彰作用,強化優秀精神文化的感召力、引領力和塑造力;也要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物質激勵,加速改革航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推進員工持股制度,積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對創新人才實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更加有效地調動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地推動航天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