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搭乘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是國際上首顆監測南大西洋異常區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也是我國首個高精度地磁場探測衛星。
▲火箭發射升空(汪江波 攝)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由內地與澳門聯合研制,采用“A星+B星”聯合觀測模式,A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有限公司抓總研制。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A星配備了國際領先的高精度磁場觀測載荷,用于獲取南大西洋異常區地球主磁場和巖石圈磁場高精度數據、內輻射帶能量粒子能譜分布信息,有望在巖石圈磁場分布、地球發電機、磁極倒轉、空間天氣預報、地磁導航、航天器空間運行安全等基礎和應用領域做出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A星在充分繼承張衡一號衛星平臺技術的基礎上,面向高精度磁測需求,進一步突破了衛星超凈磁環境控制、超穩磁測光學平臺等關鍵技術,將大幅提高我國空間磁場探測技術水平,提升空間環境探測能力,為我國資源勘探、磁場導航、空間環境監測等領域提供技術支撐。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A星數傳分系統以及B星星載通信系統由五院西安分院承擔研制。A星的數傳分系統具有繼承性好、重量輕、功耗低、小型化程度高等特點,作為連接星地的數據傳輸通道,負責24小時記錄衛星科學載荷數據和平臺數據,并每天擇機下傳至地面。B星的星載通信系統采用了USB星載測控體制,可以完成衛星測速、測距、遙測和遙控等功能,該系統采用西安分院型譜化產品,包括星地測控天線、無源微波網絡以及星載通信一體機等。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是內地和澳門共同開展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衛星探測數據由雙方共享。在國際科學家委員會指導下,按照“數據政策”要求,將有效實現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和和平應用,開辟內地同澳門在航天等科技創新領域開展合作的新路徑,拓展以內地為基礎、澳門為窗口的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廣泛合作交流的新空間,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和航天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