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平常不過的周五,鐘表時針指向21點,天津衛星生產線的工作現場依然燈火通明,某項目現場參試人員一點沒有周末將至的愜意與輕松,而是安靜地忙碌著,各司其職。
自某型號產品交付整星生產線上線研制后,無論總裝還是測試,為了確保研制進度,主要參研人員每一天都是這樣度過,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作為奮戰在任務第一線的研制團隊,他們肩負面向規模化研制的科研生產模式轉型任務,既是撥開云霧的先行者,也是耕耘不息的追夢人。
他們是負重攻堅、勇毅前行的“帶頭人”
衛星的規模化生產是個新事物,如何實現面向規模化的衛星科研生產模式轉型,每個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統一狀態、保證質量、降低成本是規模化生產的關鍵要素,產保負責人帶領團隊主動推進型號物資器件選用審查和組批采購工作,嘗試在滿足設計指標、保證性能的前提下,壓縮器件選型種類,選用成本較低的工業級器件。為保證整星總裝工序和測試流程優化的客觀需要,團隊守牢質量關口,對每個測試細節都不放過,從一開始就跟測試、驗數據、判狀態。提質增效是他們一以貫之的目標,質量第一是他們矢志不渝的遵循。
要想最大化提升衛星生產測試效率,就必須盡可能讓整條生產線達到最優節拍,這對計劃的科學制定和流程的有效優化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這正是計劃負責人的“看家本領”。協調、保障、溝通……他帶領團隊合理安排計劃,讓大家團結一條心、擰成一股勁、下好一盤棋。
型號研制數以月計的鏖戰讓大家壓力“山”大。計劃負責人就帶領團隊深入一線,耐心細致地同員工交流,落實好前方工作的各項資源需求,盡可能與后方協調,處理大家的“后顧之憂”,打通傳遞組織溫暖的“神經末梢”,做到“兵馬所到之處,糧草豐沛無虞”。
滾石上山無足懼,爬坡過坎亦前行。在科研模式轉型的道路上,他們負重攻堅,勇毅前行。
他們是履職盡責、獨當一面的衛星總體設計師
在衛星生產線,總能看到一些年輕的身影從生產線大廳到辦公室之間奔波往復。從競標到投產再到測試,他們對“星星”的感情,熾熱而濃烈。
一說到衛星,衛星總體設計師們就紛紛打開了話匣子,迫不及待地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在這顆衛星小小的“身子”里,蘊含著多大的能量。去年以來,總體設計團隊經常在北京、天津、西安三地奔波,一年到頭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可對于他們而言,這些辛勞比起“這項大工程”帶來的“光榮使命”而言,都不算什么。
結合團隊成員長期分駐各地的實際情況,總體設計團隊按照項目兩總要求,在項目辦、研究室、班組的組織下,定期召開視頻會,第一時間傳達院關于型號工作及質量提升的部署精神,全面開展質量風險分析和問題復查工作。總體還牽頭在生產線現場建立了“早晚班會+日報”的制度,集中團隊力量,全力確保“這項大工程干成干好”。
細,是團隊對機械總體設計師的一致評價。設計師們清楚地知道,質量對于工程來說意味著什么——數以千計零部件中某個小小的疏漏,都有可能影響任務的成敗。小到一個熱敏電阻、一顆螺絲釘,從規格要求到實物狀態再到裝配結果,他們都會仔細把關。對于規模化生產而言,總裝“第一仗”尤為重要。沒有對星上產品狀態的嚴格控制,沒有對總裝技術流程的精確把握,后續大規模生產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個“細”字,彰顯出他們在“大考”面前的精益求精與責任擔當。
他們履職盡責、獨當一面,在風險面前積極應對,在困難之時迎難而上。
相較于像汽車這樣的成熟產業,衛星向規模化生產的跨越沒有太多先例可循。衛星生產線該是什么樣?如何發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批產體系?生產線設計師們正在披荊斬棘開辟出一條新路。
“先完成,再完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生產線設計師們建設生產線的理念和思路。從最初幾版布局方案,到如今上千平方米寬敞明亮的潔凈生產區域,十幾個生產站點依次布局,物流、裝配、測試、試驗等工藝設備運轉順暢,論證團隊把很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目前研制團隊完成了多個正樣星平臺的生產,按照脈動式生產流程,整體運行順利,我們把過程中的生產節拍瓶頸記錄下來,做好優化”;“前期生產驗證階段,工程星在生產線上跑個來回,能夠識別出不少生產線需要優化的細節,問題都是從前期實踐中來,措施也要落實到后續實踐中去”,“后續我們還要開展生產線其他測試工作,確保能夠滿足后續大規模研制上線需要,時間非常寶貴,我們抓緊時間調整、完善線上流程,讓生產線真正好用、易用、管用”……設計師們對生產線各項優化工作充滿信心。
生產線項目啟動之初,團隊面臨的首要難題是單星AIT周期相較于傳統衛星大幅縮短,任務艱巨。研制團隊一起調研總結國內外生產線模式批量生產制造的經驗和教訓,并圍繞“星線統一設計、系統統一謀劃、產能統一部署、節拍統一把控”的生產線模式轉型目標,開展了衛星對批量生產制造的需求分析,識別了影響小衛星批量生產制造的主要瓶頸,制定了典型批產流程,將傳統衛星AIT階段22個主要工作流程按照節拍化要求歸集為13個站點的工作,并梳理出批產階段相關標準規范體系。同時,團隊一起研制了覆蓋總裝、測試、試驗等5個方面多臺套先進的衛星批量化生產制造裝備。“雖然起步艱難,但我們做的事情一定是‘重基礎,利長遠’的。”大家篤定地說。
他們勇于擔當、負重攻堅,道不變、志不改,馳而不息奔向遠方。
他們是埋頭苦干、連續作戰的測試團隊
“從載荷到設備再到人員,一切都是新的。”一位測試人員介紹說。
新,意味著新環境、新狀態。緊迫的測試任務和嶄新的載荷狀態,對安排測試計劃和機動調整優化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為了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速,測試團隊條分縷析,依照載荷的重要性和測試的緊迫程度排定先后順序。早班會上統一分配測試任務并提出測試要求,中午間歇時了解測試進度和難點堵點并針對性地調整計劃,晚班會上測試團隊系統回顧當天的測試流程和項目進展,細致判讀數據細節,詳細梳理異常狀態和測試疑點,形成報告后呈送項目辦予以研究解決。24小時兩班倒、“一日多省”聚合力……測試團隊以實干和智慧,確保測試任務高質量、高效率完成。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越是困難大的地方,越是形勢嚴峻的時候,就越能體現出一支隊伍的堅定意志、過硬才干。在這支測試團隊當中,既有勤耕不輟、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埋頭苦干者,也有步履不停、攻關載荷自動化測試的負重攻堅者,更有臨危受命、義無反顧馳援天津的獨立作戰者,還有巾幗不讓須眉、投身項目數月的連續作戰者……這個團隊規模不大,卻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感人故事,他們正在以信念、責任、擔當譜寫一曲曲屬于奮斗者的時代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