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記錄最美的實干英姿,聆聽鏗鏘的奮斗足音。為了鼓舞動員全院廣大干部職工頑強拼搏,我們將目光集聚于身邊的埋頭苦干者、負重攻堅者、獨當一面者、連續作戰者,學習他們“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和“質樸、務實、較真、主動”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風。
本期“實干最美”介紹五院508所羅小葵33年投身于精密檢測專業建設的故事。
從無到有,精度從3.5微米到0.6微米,行程從1.0米到5.1米,從1個人到1個團隊,這些數字是五院508所幾何量精密檢測專業近三十年的簡略概括。每一次數字的變化都離不開一個人的努力和付出,她就是羅小葵。 羅小葵入職33年,從青春肆意到收獲滿身,她將整個職業生涯奉獻給了五院508所精密檢測專業的建設。 1990年畢業于國防科大機械設計專業,一心向往結構設計崗位的羅小葵,滿懷著對機械設計的熱愛進入航天系統,卻在報到的第一天就被告知分配到了當年的儀器設備室,原因是為還在策劃采購中的三坐標測量機儲備測量人員。她要在這臺設備來之前從事計量工作,用當時的話講就是“修卡尺”的。 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羅小葵即使心有不甘,但也能感受到這臺“傳說中的設備”意義重大。于是,她一邊安心跟隨老師傅們學習并從事長度計量工作,一邊等待著那臺不知何時到位的設備,這一等就是三年。 在這三年的時光里,羅小葵開始了新的專業學習。她學習了計量理論、計量器具的檢測修配,考取了多項資格證書,參與了計量站建標。優秀的學習能力和肯吃苦的精神讓她快速成長,很快就成為了當時計量組內的骨干。由于扎實的專業背景,羅小葵還被聘請為機械加工授課老師,為工廠的機加工人師傅們講授機械基礎知識,從新人“小葵”成為了別人口中的“羅老師”。 回憶起那段時光,羅小葵覺得,雖然有不能從事心愛的機械設計工作的不甘和郁悶,但三年的歷練和學習卻為她之后從事幾十年的精密檢測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因為計量雖是一門基礎學科,但它對量值的傳遞有著精準到苛刻的算法要求和十分嚴謹且完整的科學體系。新的崗位為她打開了一扇不同專業領域的大門,讓她領略了日常忽視的學科中更深層的科學價值。 1993年底,測量機終于安裝到位,羅小葵自此開啟了她為508所開設精密檢測專業的發展之路。 三坐標測量機在90年代初期的中國制造業應用還比較稀少,在航天領域也剛剛起步。當年,型號任務不多,型號任務的難度以及傳統的思維定式也讓三坐標測量機的使用頻次并不高,所以除服務于生產過程中的機加零件測量外,測量機在型號研制中的其他應用并未被充分挖掘。 因為缺乏技術支持,所有隨機資料都是英文,周圍也沒有可以共同探討的同事,羅小葵只能自己埋頭苦啃設備的英文文獻。她獨自一點點了解設備構造、學習軟件語言,研究基礎算法,以期全部掌握設備性能、驗證可靠性,同時開發它更大的潛能。 自此,羅小葵與三坐標測量機的緣分越結越深,對于幾何量的精密檢測理論的認知也越發深厚。 需求驅動技術的發展。隨著型號任務越來越多,其復雜程度和產品技術指標也不斷提高,對精密檢測能力需求隨之提高。此時的羅小葵對三坐標精密檢測無論是專業理論還是實際工程應用經驗,都有了足夠的積累。她廣泛調研多方論證后,于2009年底引進了高精度計量型三坐標測量機。該設備具有精度高、穩定性強、軟件功能強大的優勢,是508所幾何量精密檢測大家庭中精度最高的“重量級成員”。 新設備安裝就位的同時,恰好碰上一款顛覆傳統、獨樹一幟的光學結構設計推出,對精密檢測提出了高難度的測試要求。在設備剛剛驗收完成的第二天,羅小葵便帶領兩名新成員,夜以繼日地開展碳化硅主鏡測量工作。該主鏡是508所第一塊具有高輕量化特性的碳化硅光學鏡產品,其獨特的齒形鏡體結構至今還在眾多型號中應用。 新的設備、新的軟件、新的產品、新的成員,既要完成新設備和軟件的學習,又要兼顧新成員的教學,還要保障新產品的測試安全和任務節點,所有的壓力都集中在羅小葵身上。面對全新的英文應用界面和設備操作形式,羅小葵以其扎實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專業能力,快速理解了軟件計算規則,一個檢測項目接著一個扎實推進。就這樣,羅小葵帶著新成員頂住了壓力,圓滿完成了主鏡復雜的接口測試工作,也實現了檢測技術能力的飛速提升。 隨著檢測技術能力的提升,精密檢測技術逐漸在機械生產加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508所首次開展第一代星敏支架的自主加工,由于產品有較高的空間折轉關系的要求,受制于當時數控加工設備的局限,很難一步到位,且普通的測量手段無法獲知零件的準確位置關系,無法判斷產品實物是否加工合格。當時加工人員找到羅小葵尋求檢測方面的技術支持。 多項難題擺在了羅小葵的面前,但她并沒有畏難退縮,而是泡在實驗室研究圖紙,吃透設計意圖,下車間了解加工設備的加工特點,不遺余力研究軟件功能,最終用2天的時間完成了測量方案的制定,并成功指導加工。自此,三坐標檢測技術在機械加工零件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逐漸成為了產品研制過程中無法替代的重要技術手段。 隨著遙感器精度指標的躍升和機構創新,能夠準確獲取光機組件鏡頭與支撐結構的位姿狀態以及實驗前后的變化,對光學裝調顯得尤為重要,三坐標測量技術適時填補了這個需求。當時的實驗間遠不如現在的實驗室環境穩定。為了剝離測量誤差,達到實驗比對的精度要求,羅小葵重復了近百次的測量對比,連續兩周24小時監測不同的溫度環境對檢測精度的影響。獲取到的大量驗證數據,讓她對設備的指標性能更加了解,也對獲取的產品測試數據更具信心。最終,三坐標測量成功應用于光機組件位姿穩定性測試中,讓研制裝調過程更加有數據可依且方便快捷,自此開始,光機組件位姿穩定性三坐標檢測技術在各個型號研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2013年至2019年是508所三坐標精密檢測技術快速發展的階段。羅小葵作為技術領頭人的同時也轉變了身份,成為了當時部門的副職。謀劃幾何量精密檢測技術發展、培養后續技術人才、提升技術實力、填補檢測能力空白等一系列的工作填滿了她的日常工作。 在羅小葵的謀劃下,508所第一代三坐標測量機DEA置換成了global型三坐標測量機,次年又將CAD檢測引入了三坐標測量。由于光學鏡面的面形檢測有大量的檢測需求,為了提升檢測效率和質量,羅小葵帶領團隊開發了基于三維模型的光學鏡面形三坐標檢測技術,突破了傳統二維線檢測模式,成功實現多種檢測布局,適時滿足了光學鏡面加工的檢測需求。從此該技術廣泛應用于光學加工的銑磨、研磨和粗拋階段,成為光學鏡面形快速收斂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 技術的打開,意味著承接的工作任務越加繁雜多樣。當時,型號任務量急劇攀升,三坐標測量資源越來越成為型號研制的瓶頸資源。為了突破所內三坐標資源短缺的局限性,在工作模式方面,羅小葵經過多次踩點調研和可行性的論證,成功推行采用租賃設備結合自身技術專長的方式,在多地多點布局,完成了多個重要型號的主鏡坯、主承力板、前鏡筒等核心產品的驗收檢測任務。這一工作模式的成功實施,不僅助力型號研制順利進行,更讓508所精密檢測技術的特長得到最大程度的輸出,更全面服務于科研生產。 為航天事業奉獻了三十多年的羅小葵即將步入退休生活。回首間,從1993年508所第一臺三坐標測量機的落地,至今已過去整整30年。由她參與或引進的三坐標測量機,分別布局于產品檢測中心和光學制造加工中心,全面服務于生產加工、裝調裝配、實驗等多個環節,成為了產品研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技術支撐。由她一手帶出來的精密檢測隊伍也由最初的1人發展成為1個班組,班組的成員也經過多次新老迭代,成長為一個技術過硬、作風頑強的優秀團隊。她多年來扎根于幾何量精密檢測領域,先后攻克的光學鏡面形及幾何參數檢測技術、光學鏡頭鏡間距測量技術、重力卸載檢測技術、復雜外輪廓點云快速提取技術等多項工程技術,在型號研制任務中還在發熱發光。 羅小葵用三十年的時間為五院508所鋪設了堅實的幾何量精密檢測技術的發展之路。她總說,她最愿意做一顆默默工作的螺絲釘,無論什么環境何種阻力,只要鉆研,只要堅定,只要前進,總會有收獲。如今,她的學生們已然接過奮斗的接力棒,正在秉持著同樣的信念踏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