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技術骨干,他長期從事衛星應用軟件設計編碼工作,歷時20年,先后完成多個衛星平臺的應用軟件研制工作。作為軟件設計編碼組副組長,他為班組專業化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就是大家眼中的“金牌設計師”——李鶴。
質量和效率必須兼得
“唯寧靜方能致遠”,這是李鶴的座右銘,也是他的日常寫照。在工作中,為了兼顧質量和效率,李鶴始終信奉一點:只有安靜工作才能深入思考,只有自己提供經過深思熟慮的產品,才能讓整個型號上下游相關人員都能夠安靜工作。整個工作鏈只有進入良性循環狀態,日益增長的型號任務才能得以高質量、高效率完成。
關于提高工作效率,李鶴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軟件設計師,最重要的是注重原始代碼的質量,每寫完一行代碼都要檢查,每完成一個模塊都應該進行確認,確保第一時間消除隱患,那么效率就一定會高!”正是秉承著這樣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李鶴在工作中總是非常高效。在培養新人、“傳幫帶”方面,李鶴一直叮囑年輕人要“慢”下來。拿到一項工作輸入后,不要急于動手,而要充分思考,必要時進行溝通,待設計意圖的各個方面都明晰后再開干,這樣速度和質量都會比較理想。
平臺通用化才是王道
在全程參與了幾個型號的研制后,面對型號數量激增、質量要求陡升,進度要求卻不斷緊縮的形勢,李鶴意識到,以往的“定制化研制”方式已不能適應未來任務需求,在型號應用中部分功能具備一定的相似性,若能針對相似功能實現通用化,便于未來型號按需選用,則可以避免很多重復勞動,大幅度提高研制效率。就這樣,李鶴開始了平臺通用化軟件研制。他將兩個型號同步并行研制,細致分析比對,提煉共性、區分差異,最終成功地用同一套軟件代碼實現兩個不同衛星型號的軟件功能。
然而,平臺通用化的研制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為了能將更多的衛星納入到通用平臺,進一步提升研制效率,李鶴吸取了前期研制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與多個型號的系統設計師通力配合、大力攻堅,歷經三代平臺通用化軟件產品的迭代完善,逐步形成了并行研制10個型號的能力,成功完成了從“定制化研制”向“平臺通用化研制”的重大轉型。
體系化建設中的反思與提高
20年來,李鶴與一代代系統設計師精誠合作,向他們學習好的工作方法,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思路,進一步提升平臺軟件的成熟度。作為軟件需求架構組的核心成員,李鶴常常與大家分享自己在平臺通用化軟件架構設計中的心得體會,針對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棘手問題,他細致思考、不急不躁,往往能提出一些十分新穎的解決思路。
正因如此,面對一些疑難技術問題,李鶴總能給出合理分析,并最終解決問題。他多次參與在軌衛星型號應急處置工作,并在事后深入剖析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總結設計要點,形成了一系列全面、完整的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