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楊嘉墀院士誕辰105周年之際,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在京舉行紀念楊嘉墀院士誕辰105周年檔案圖片展,深切緬懷楊嘉墀院士為我國空間事業的創立、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的卓越貢獻,追思和學習他以身許國、自力更生的偉大精神,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職工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不忘初心、開拓進取,為加快推動航天強國建設而共同奮斗。
楊嘉墀(1919年7月16日-2006年6月11日),江蘇省吳江縣人,198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國著名的航天科技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中國自動化學科、自動化學會、儀器儀表學會的創建人之一,863計劃倡導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9年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3年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被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為“楊嘉墀星”。 1 蔚然成才 初心報國
楊嘉墀出身于古鎮絲業世家,備受“勤儉、誠樸、尊愛”的家風影響,一路求知奮進,科技救國的初心矢志不渝。
古鎮啟蒙 交大求索 1919年7月16日,楊嘉墀出生于江蘇吳江震澤鎮。他相繼就讀于震澤鎮絲業小學、震屬中學。1932年,舉家遷居上海,考入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37年高中畢業。他讀書用功,尤善工科,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1932年,楊嘉墀在上海中學的初中入學照
▲1937年,楊嘉墀在上海中學的高中畢業照
1937年,楊嘉墀以工學院電機工程系第三名的好成績被交通大學錄取。時值淞滬抗戰爆發,楊嘉墀在戰亂中度過了大學四年。大學期間,楊嘉墀始終懷著抗日救國的理想信念奮發讀書,取得優異成績并多次獲得獎學金。課余時,他加入有志研究科學的青年組織——科學生活社,曾擔任該社科普雜志《科學生活》的編輯。
▲1937年,楊嘉墀的交通大學入學登記表
聯大生涯 初露鋒芒 交通大學畢業后,楊嘉墀奔赴大后方,擔任西南聯合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助教。1942年夏,西南聯大電機系主任倪俊推薦他至昆明中央電工器材廠工作。1945年,楊嘉墀成功研制中國第一套單路載波電話樣機,于昆明博覽會展出,并發表一系列研究文章。 跨洋深造 立志高遠 1947年1月,楊嘉墀前往哈佛大學,就讀于文理學院工程科學與應用物理系。1949年4月,楊嘉墀以《傅里葉變換器及其應用》的論文通過答辯,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49年,楊嘉墀美國博士學位照
1950年,楊嘉墀前往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物理系工作,擔任副研究員,協助系主任錢斯(B.Chance)進行研究工作,隨后成功研制自動快速記錄吸收光譜儀,即“楊氏儀器”。
▲1953年,楊嘉墀在美國與他研制的自動快速記錄吸收光譜儀“楊氏儀器”合影
赤子之心 報效祖國 楊嘉墀雖遠在大洋彼岸,卻始終胸懷祖國。在美學習、工作期間,他參加了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等活動,時刻關注祖國的消息,討論國內時局。新中國成立后,他加緊了回國的準備。 1956年9月,楊嘉墀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歷經波折,最終回到祖國的懷抱。
2 潛心篤志 獻身航天
1956年,我國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該規劃在“迎頭趕上、重點發展”的方針共識指引下,將發展以原子彈和導彈為代表的國防尖端技術擺在突出地位。在此背景下,楊嘉墀歸國后從事的科學事業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到中國科學院,參與籌建自動化及遠距離操縱研究所;另一方面是由錢學森推薦,參加國防重大工程研制工作。
開展儀器儀表研制 楊嘉墀攻克眾多技術難關,研制了多種儀器儀表,為尖端技術發展默默奉獻。 中國第一個人造衛星發展規劃設想草案是由錢學森、趙九章、郭永懷、陸元九等負責組織擬訂的,楊嘉墀也應邀參加了規劃研究工作。特殊儀表是人造衛星和運載火箭進行地面試驗的基礎,中國科學院黨組決定,責成自動化研究所組建特殊儀表研究室,并由楊嘉墀擔任主任。
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研制 1958年5月,毛澤東主席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偉大號召。1958年10月,楊嘉墀隨中國代表團赴蘇聯考察學習,但蘇方并未安排人造衛星及相關技術的考察?;貒?,楊嘉墀深有感觸,他認為“發展空間技術,要走自己的路,要靠自己干,要有自己的實力,要理工結合”。 后來,楊嘉墀擔任“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組副組長,除了參與總體方案的討論外,他還對衛星的姿態控制及姿態測量進行了專題論證。
▲1958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代表團訪問蘇聯合影(右一趙九章,右二錢驥,右三衛一清,左一楊嘉墀)
投入返回式衛星研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酒泉成功發射。為了完成“把衛星收回來”的任務,楊嘉墀和科研人員一起,晝夜注視衛星運行期間姿態控制系統的工作情況,他根據遙測數據判定衛星能夠按照計劃運行三天。11月29日11時06分,衛星成功著陸于貴州省六枝特區六盤公社,錢學森夸贊楊嘉墀說:“控制有功!”
▲1970年,楊嘉墀在進行返回式衛星姿態控制系統半物理仿真試驗
主導“實踐”衛星研制 1981年2月,楊嘉墀擔任“實踐”系列衛星總設計師,他總結多年來參加返回式衛星研制的實踐經驗,分析研究國外衛星發展道路,提出加強研制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改進科研生產管理,積極進行技術改造,嚴把質量關,確保衛星的高可靠性和長壽命。
提出863計劃發展建議 1986年,楊嘉墀和陳芳允、王淦昌、王大珩聯名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中國高技術的建議。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果斷決策,于當年3月親自批準啟動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作為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一項戰略性計劃,863計劃的實施有力推動了我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
▲1986年,楊嘉墀與陳芳允、王淦昌、王大珩的合影留念(從左至右分別是陳芳允、王淦昌、楊嘉墀、王大珩)
指引月球探測和北斗導航發展戰略 20世紀90年代起,楊嘉墀針對我國探月工程開展戰略研究,對月球探索和開發作了全方位分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和實施步驟。針對北斗導航系統的產業化和商業化,他與屠善澄、童鎧、王禮恒、戚發軔、張履謙五位院士共同探討,牽頭起草了《關于促進北斗導航系統應用的建議》,為我國北斗導航系統應用產業指明了方向,受到國務院高度重視。 3 格物致知 光前裕后
楊嘉墀是一位辛勤的航天工作者,一位無私的傳道授業者,更是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工作兢兢業業、鞠躬盡瘁;他為人嚴謹務實、平易近人;他治學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為中國空間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咨詢建議 專家把關 楊嘉墀自1983年1月以來先后擔任航天部五院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部科技委顧問、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委顧問及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在各級科技委工作期間,楊嘉墀開展空間技術發展戰略研究,并提出咨詢建議;主持重要課題的立項論證審查,對型號研制進行評審把關;參與科研生產管理,對重大技術和質量問題提供技術支持和建議。他始終站在航天技術領域的最前沿,不斷提出具有戰略意義的建議。早在1989年,他牽頭開展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的研究規劃,提議建立空間智能自主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后續實驗室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礎。
▲2000年3月,楊嘉墀參加交會對接方案評審會
▲楊嘉墀與葉培建參加嫦娥一號衛星初樣設計評審
提攜英才 春風化雨 楊嘉墀是一位諄諄教導、誨人不倦的良師,長期致力于研究生、中青年骨干等航天青年人才的培養,推動了我國一系列新興學科的發展建設。他培養的學生,有的成為了專業學科的帶頭人,有的成為了專業領域的技術骨干,有的成為了相關領域的專家、院士,直到現在,他的很多學生仍然活躍在各自的工作崗位,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楊嘉墀出席五院2004年研究生院開學典禮學位授予儀式
▲2004年,楊嘉墀獲航天人才培養突出貢獻獎
國際合作 開放交流 自從1956年回國以來,楊嘉墀曾多次代表國家學術團體出國訪問,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各個歷史時期,他都能遵照外交政策,靈活處理外事工作中的各類難題。 1979年,楊嘉墀被任命為五院副院長,主管空間技術外事工作。楊嘉墀深切地體會到:“空間技術的綜合性之強,幾乎涉及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各個領域;空間活動規模之大,超出了國界,涉及浩瀚的宇宙空間。空間技術事業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它的國際性。因此,開展國際間的技術合作與交流,是發展空間技術的必然趨勢?!?/p>
▲1979年2月,任新民(前排右三)、楊嘉墀(二排右一)、錢驥(后排右三)等與歐洲空間代表團就空間技術合作的可能性進行探討
▲1979年,楊嘉墀(左二)與任新民(左一)參觀歐空局空間中心
楊嘉墀院士在戰爭年代目睹祖國山河破碎,艱難地完成學業,又懷著科學救國的遠大理想抱負遠渡重洋,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響應黨的感召和祖國的呼喚,放棄了國外優渥的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撓,義無反顧回到祖國懷抱,面對當年新中國的“一窮二白”,他和其他老一輩科學家們一起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鑄就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座座科技豐碑。他是航天工作者的標桿和表率,更是當代航天青年追捧的偉大榜樣。 紀念楊嘉墀院士誕辰105周年,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讓我們汲取楊嘉墀等老一輩科學家偉大的精神力量,肩負起航天強國建設的責任和使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騰飛奮力拼搏。 抬頭仰望,寰宇深邃浩渺,其中,一顆名叫“楊嘉墀星”的行星將永恒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