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是航天任務成功的基石,是降低工程任務風險和成本的重要保障。五院堅決落實集團公司第九次工作會精神,圍繞貫徹“全生命周期服務理念”,統籌推進質量精益工程,開展“質量基礎夯實行動”,進一步夯實高質量保證成功的質量基礎。不久前,五院508所機構與控制技術研究室“波瀾不驚”QC小組憑借創新性與實效性的雙優表現,斬獲中國質量協會“全國質量管理小組一等獎”。這是對該研究室技術實力的認可,更是五院深耕精益質量管理、踐行建設航天強國使命的生動實踐。▲ 508所設計師進行產品機構性能測試(董濟澤 攝)星載高分辨率紅外相機被譽為太空中的“千里眼”,其成像精度直接關系國家空間觀測能力。隨著分辨率的要求不斷提高,對光軸指向的精度要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衛星制冷機運行時產生的高頻微振動,導致光學元件發生微小位移,成為影響成像清晰度的關鍵難題。“問題就是創新的起點。”2023年春,508所機構與控制技術研究室以“波瀾不驚”為名成立QC小組,取其“靜水深流,穩馭風浪”之意,劍指制冷機微振動這一“無形波瀾”。衛星紅外相機成像時,制冷機高頻振動如暗潮擾動,影響成像精度。團隊成員以“平波之術”破題,誓在浩瀚太空中復刻“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澄明之境,為航天遙感鐫刻新的精度傳奇。QC小組將目光投向材料科學的前沿領域,他們采用了一種具有特殊力學性能的新型材料,顯著提升抑振效果。然而,如何將這種材料應用于宇航環境,并實現輕量化設計與精密制造,成為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經過反復試驗和優化,團隊成功設計出一種創新的結構構型,并通過先進的制造工藝,實現了復雜結構的一體化成型。這種工藝不僅大幅降低了系統的重量,還顯著提升了其剛度和穩定性。“每個參數都需經過上百次驗證,對微小的誤差也不放過。”組長劉霄揚說。最終,團隊研發的被動抑振系統遠超設計指標,重量大幅減輕,成本也顯著降低,實現了質量與效益的雙贏。在五院“五化融合”理念指引下,QC小組將標準化作為創新的跳板。他們固化了一系列關鍵工藝參數,形成了多項部門標準,大幅縮短了加工周期,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QC小組還開發了自動化仿真優化程序,顯著提升了設計效率。可靠性是航天產品的生命線。團隊構建了全鏈條風險管控模式,引入了先進的檢測技術,確保每一個環節的精度和可靠性。他們還搭建了高精度的測試平臺,為系統的性能驗證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每個微小的突破,都是千百次試驗的積累。”研究室專家連華東感慨道。榮譽背后是嚴慎細實工作作風的深厚積淀。這支平均年齡35歲的團隊,既有經驗豐富的專家,也有充滿活力的新生力量。李曉帶領團隊攻克了制造工藝中的多項難題;劉強為捕捉細微振動,全神貫注駐守實驗室;魏澤宇創新設計了一種新型支撐結構,使系統剛度進一步提升……“每個人都是齒輪,咬合緊密才能驅動巨輪。”李曉這句話詮釋了協作精神的重要性。目前,該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多型高軌紅外相機,成像清晰度顯著提升,在災害監測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團隊正在拓展該技術的應用領域,并孵化新的研究課題,為下一代超高分辨率遙感器的研發鋪路。“從1到N的突破,比從0到1更需要堅守。”研究室主任石志成的話擲地有聲。508所以QC活動為支點,撬動全員質量意識提升,將“敢創新、重基礎”的精神注入航天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