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17時17分,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當天,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五院)抓總研制的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有力托舉下,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飛升空,開啟“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新征程。隨后,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點火升空(張曉寧 攝)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后的第5艘載人飛船。神舟飛船代表著我國航天器設計與制造的最高標準,其可靠性及安全性指標均達到航天器領域的極致要求。
在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中,航天員王杰曾在五院工作多年。他曾從事空間站相關型號任務,負責微振動抑制關鍵技術攻關工作。在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中,王杰憑借過硬的素質和能力成功入選,并通過訓練光榮地成為一名航天飛行工程師。此次他坐上五院“娘家人”打造的“生命之舟”,入駐自己曾深度參與建造的“太空之家”,實現了從“建造空間站”到“住進空間站”的夢想接力。
55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中國航天鑄就了第一個里程碑。55年后的今天,神舟二十號奔赴蒼穹,這是對歷史的最好回應,更是對歷史的嶄新書寫。
自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以來,中國人便有了自己的“太空之家”。根據任務需要,神舟飛船的承載能力也在不斷增強。除運送航天員外,神舟飛船還肩負著運送高價值、高時效性載荷等職責,能夠更好地為我們的太空家園“添磚加瓦”。 在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研制過程中,五院神舟團隊在軌道艙原運能基礎上,對飛船承載空間進行優化設計,拓展出約20%的上行載荷裝載空間,進一步提升了載人飛船的上行承載能力,為空間站運送更多關鍵物資。 在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后,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新形勢,神舟飛船進入到批產模式,發射密度也提高到了一年兩發。載人航天,人命關天,神舟團隊始終堅持忠誠擔當扛責任、凝心聚力保成功,結合神舟飛船任務特點深入發掘現有研試體系潛力,堅持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并重,建立了“多線并舉,滾動待命”的批產技術狀態管理模式。 神舟團隊通過驗證項目優化、串并行優化、試驗工況優化、自動化測試和遠程測試優化、集中-分布式飛控等手段,實現了高效的全流程批產技術創新,大幅壓縮了飛船出廠前研制和發射場測試時間,提高了飛船批產的效率和效益。 在神舟二十號成功發射的同時,神舟二十一號飛船作為“一船發射,一船待命”的滾動備份型號,已完成應急救援待命前全部工作,具備了應急救援的能力。同時,回收團隊也已整裝待命,準備迎接神舟十九號乘組順利返程。 祖國利益至上,強國使命在肩。每一項載人航天任務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載人航天隊伍艱苦奮斗的身影。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二十號,五院神舟團隊始終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牢記“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始終堅持以首飛標準嚴格落實各項工作要求,將“質量第一”的理念挺在前頭,全力確保型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面對任務中的急難險要環節,神舟團隊將“要求更嚴、工作更細、標準更高、作風更硬”的高標準落實于行動,為強化發射場質量管理模式,提高各階段質量把關和確認效率,全面實施了基于信息化的質量確認工作,實現了發射場質量確認流程全覆蓋,在確保“一次做對”的基礎上,顯著提高了質量管控的效率。同時,神舟團隊以“四查三比雙想”、“星級風險管理”為抓手,嚴格確保發射場各項工作質量可控、責任到位、確認及時,為任務成功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