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為大力弘揚航天精神,推動五院“共同精神家園”建設進一步走深走實,團結帶領廣大員工堅持政治統領、強化忠誠擔當,守正創新、奮發有為,院官微開設“家園故事”專欄,聚焦身邊人、身邊事,深度挖掘可信、可感、可學、可比的家園故事,展現五院人為加快建設航天強國再立新功的奮斗身姿。今天分享五院508所神舟載人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團隊團結一致、集智攻關,確保每艘神舟飛船安全返回的故事。
安靜有序的飛控大廳里,不時傳來“神舟十六號報告,狀態正常,完畢!”“北京明白!”的聲音,執行神舟十六號飛船返回任務的飛控人員早早地就坐在了監視返回艙的工位,小心翼翼地為第二天早上飛船返回做著準備。想到研制過程中經歷的一幕幕,回收著陸分系統研制人員包進進一直若有所思地盯著監控數據和畫面,不敢有絲毫松懈。別人在工作的間隙都能抽空短暫地瞇一會兒,而她卻是這樣堅持一整夜。雖然研制團隊在研制過程中已經把遇到的“攔路虎”一一解決,但她還是最緊張、最擔心的那一個。雖然常常能聽到“神舟都這么成熟了,沒啥難的”“抱著前人栽下的大樹”這樣的聲音,但她和研制團隊從未因此停下前行的步伐,因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懂得,在日新月異的技術更迭和箭在弦上的緊迫形勢下,如今接過“接力棒”的他們能夠守住這份成功有多難。
神舟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由多個子系統組成,為保障所有產品在飛船返回過程中高效發揮作用,神舟載人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團隊團結一致、集智攻關、嚴上加嚴,守好神舟載人飛船的技術底線、質量底線和生命底線,確保每艘神舟飛船安全返回。
為了確保產品性能穩定可靠、萬無一失,負責電子學產品的白先民在產品投產前加緊做好元器件訂貨工作,張羅各單機設計師們商量工作安排,協同組內“多線”作戰,從元器件調研、元器件接口及性能對比、元器件測試試驗、PCB板測試、整機測試試驗等各個方面逐級展開,力爭在不影響產品交付任務主線的前提下,把各項工作做到有據可依、有理可循。
但當大家終于熬到單機測試階段,開始信心滿滿地測試時,卻發現作為控制子系統“大腦”的程序控制器信號脈寬變小了,與以往成功包絡相比超出了零點幾秒。“怎么會這樣呢?”,單機設計師劉海燁一臉茫然,“元器件級測試和PCB板測試的時候都沒問題呀!”站在一旁的白先民一直盯著測試屏幕思考了良久,過了好一會兒,他才鎮定自若地對劉海燁說:“現在問題暴露出來是件好事,總比快發射了才發現要好,咱們盡快對所有元器件再仔細排查一下,還有時間。”
同步對多個元器件進行排查需要很多的人力,他們只能請組內人員幫忙,齊心協力,不間斷地在高溫、低溫、常溫不同環境試驗條件下測試元器件的指標性能,摸索差異性,一旦發現可能的問題,再開展第二輪溫度循環試驗,進行有針對性的測試分析。就這樣從白天到黑夜,他們一步一步接近真相,最終定位到其中的一個元器件,同時邀請電子學專家對該元器件性能參數的可控性、影響性進行逐條分析,直到徹底確認對程序控制器整機及控制子系統無影響才放心。
一次神舟任務中,新上任的90后降落傘設計師隋蓉挑起了尋找新國產傘繩材料這一重任。對于交到她手上的五個國產廠家的原材料,如何與原有材料對標,如何選型,成了她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她首先要將國產原材料進行對比分析,而要從五個廠家中定位到一家,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材料的強度雖高,但是針對降落傘使用工況,新材料是否存在風險?新材料性能如何評估?原有工藝參數是否適應新材料?國產原材料彈性系數偏大對傘繩是否有影響?這些問題都需要一一解決。
時間緊迫,隋蓉一刻也不敢放松,馬不停蹄地做了大量試件,開始了為期180天的高低溫貯存試驗、上百次的動態沖擊試驗和幾十次的開傘風洞試驗。每每回憶起那段經歷,略帶靦腆的她總能侃侃而談,言語中滿是對自己工作的責任和熱愛。當國產原材料制成的傘繩經過最后一項空投試驗驗證時,隋蓉也向神舟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